
古道,总是能冷凝成一种追忆,风干成一种向往。明清时期闻名全国的徽商,迫于生存往外经商拓展生机,走出了一条条饱经风霜的经商道路---徽杭古道。徽商的种种传说让这里显得非同寻常,很多人徒步,都是从徽杭古道开始的,这可以算是一条入门级的徒步线路。
农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个月,也是丰收的月份。金秋送爽,这在视觉和触觉上,给了九月完美的体验。金色背后是一年丰收的喜悦,而清爽宜人的天气则赋予游人更多的好心情。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李煜的词中总是溢满秋思清愁,然而也可以看出,重阳登高是自古就有的习俗了。朗朗清秋,虽不是重阳节,但已临近重阳节,是最适合登高望远的,我们一行30人,在重阳节前两天,来到了徽杭古道。
我们的路线,从浙江进,安徽出,以秀气始,以险峻止,一头连着黑白徽州,一端连着烟雨杭州。青山绿水的山谷野径,千古通今的脚步丈量,这一段很柔,虽然处怪石,更像是温润的江南姑娘几处的机灵俏皮。
徽杭古道入口不远处的永来村下车用过午餐后,竟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正如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2010年曾把写下的诗句赠与徽杭古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岁月打磨而成的光滑青石板,静卧在路中央,沧桑曲直,蜿蜒不语。古道边是植被丰茂的高山,大山衬托了天空的壮阔,朦胧天空显露了大山的秀色与俊朗。
细雨无声,山林显得更为静寂。行至高处回望,远山黛影,峰峦隐现,徽杭古道在细雨薄雾朦胧中,弯弯山道上不时传来驴行者的嬉笑声,清亮而明朗。
略休息片刻,沿石阶而行,石径稍夷,仍盘旋陡壁间,瀑布飞流而下。古道寂寥无声,徽杭古道却似藏于深闺之中的秀美少女,在江南深山之中独处徘徊,为江南的富足默默付出。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到蓝天凹。蓝天凹东为绵延的群山,此地也南接华东第二峰,1787米的清凉峰。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艳,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山体凹槽。细雨中的蓝天凹,云雾不散,难识蓝天凹真面目,且风很大,没敢作过多停留,继续前行。
走过蓝天凹,秀气开始逐渐退去,黄山之险峻逐渐展露。上雪堂、下雪堂、逍遥谷,走过这一段。在基建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没有像样的公路。可见前辈为了这三尺古道,当时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虽没有万里长城的宏伟,少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这婉转的山道,却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背后血汗的厚重。
在下雪堂的农家小楼白色的墙壁上满是涂鸦,一串串电话号码和日期定让远去的徽商也应接不暇,我不知道,通过这些电话是否可以穿越联系到那些明清的商人和背夫。
过下雪堂后,是一段平坦松软的土路,路边已经完全落叶的树枝在秋风中摇曳,象山路一样古老和沧桑。
说实话,行走在这山间小道,寂静到可以清晰地听着溪水的水流声,鸟儿的低鸣,也算是得到了一种洗礼,忘却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不去想太多,沐浴着大自然,一切都那么美好……
过蓝天凹,基本都是下坡,雨也渐行渐止,不知不觉就到了宿营地黄茅培,这是个小村子,数十多间民舍散落在山坡一侧。古道穿村而过,绿树掩映,溪水蜿蜒而下,哗哗作响,很多村民们的房子都改成了客栈、饭店,虽是现代风格的民舍,但傍晚的村子依然炊烟袅袅,一派皖南田园风光。
在农家早餐后,随溪水、瀑布行走,向江南第一关进发。远方的山谷里云雾缭绕,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在山间游动,催动我的双腿前行。
从施茶亭到江南第一关都是台阶,这段路坡度比较陡,好在一路下坡,这一段的风景是最好的,是徽杭古道的精华。古栈道在石崖上开凿,下临深渊,上悬危岩,远远地看,犹似仙人在山崖上狠抽一鞭留下的鞭痕。将军岩、姐妹石,一路上危崖不断。石上时有瀑布挂帘,又有雨燕筑巢,巢皆筑于石缝之中,当为奇妙一景。
关门由4根大石条横架天然岩石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同治二年里人建造邵道棠题”。这关隘对一山之隔的徽州与杭州来,既是一把闭关的锁头,又是一把开关的钥匙,当年徽商由此进进出出,山道上马帮,挑夫运载宣纸、徽墨、山货透迤不绝。站在江南第一关,让人沧桑在胸,豪气顿生。
关下的逍遥谷是徽杭古道主要河谷,山势险峻,奇石林立,将军石、风帆石、天镜、佛掌争相竞秀,移步换景,妙趣横生。谷水晶莹碧透,或晶明、或翠绿,变化多端,绚丽多彩。峡谷奇石丽水和古道雄关险要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天然山水画面。
沿溪谷小径而下,依山修建的拱形石亭,关脚岩口亭,书“径通江浙”魏体大字。
在亭前又见到了昨日遇见的一对母子,74岁的白发老婆婆在儿子的一路陪伴下,穿越了徽杭古道。看着老人家的背影,我仿若再次踏上了一条人声鼎沸的徽杭古道……
我看见一群群徽州的士子、商人以及沿途村庄求学取士的稚童纷纷通过古道前往都城考取功名,他们之中就有那些从这条古道走出的名人,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如宋代理学家朱熹、明代珠算大师程大位、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领导新文化运动的胡适……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背影,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只剩这条古道记录着当年的故事。
回望那漫长、曲折、俊俏、落寂的古道,那里有一串长长的影子,是高山的剪影,是松树的林影,是白云掠过的阴影,是古徽商人艰难前行的背影。在我的意识之中,似乎还有一道背影,形成一种力量正驱动着我的血脉,让我的血液在血管之中奔腾不息,而这种力量就是敢于开拓,不折不饶、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力量,我想驱动这种力量的背影定是那古道背影,它延伸千年。
走完这条山道,石板路上,我们的脚印与某一个前人的脚印重合。历史与现在,昨日与今日,岁月不停,流水不止,而我们留下脚印,等着某一个后人的覆盖。
纵观整个古道,它既有万夫莫开的险峻,亦有目不暇给的美景。不过相比这些走过路过的自然景观,那些发生在古道中的名人轶事,以及古道本身所承载着的历史厚度与浓度,显然比风景更值得详细考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