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习,很多人会感到无奈,既没时间学,也没兴趣学,这可能就是常态。经过应试教育训练出来的人,只会为考试而学习,只要没有了考试的需求,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困难。一旦走上了社会,工作忙,应酬多,客观点说,能用来学习的时间真的不多。而相比与忙于事务和应酬,学习又确实有些乏味,所以想提起对学习的兴趣也真不容易。
但是,学习又是很现实、很迫切的问题,因为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就意味着要落后,就意味着要自绝于时代的要求与呼唤。所以,我们从不学习的人的脸上,看到的是沉沉的暮气,哪怕他还很年轻。
一个人不学习,就目前的形势看,是绝对跟不上大家的步伐的,大家都在快步走,他却要在原地转。换句话说,他这是在“混”,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这样混,混着混着就落伍了,先前就不如根底深厚的前辈,之后又落后于急流勇进的同龄人,再之后又被眼明手快的晚辈们赶超。事实就是如此。
有人不学习,是觉得已无可学之事,这是自大,是井底之蛙,有一个说法很有道理,说一个人的知识面相当于一个圆,对他来说,未知的世界就是圆的外圈,知识越多,圆越大,它的外圈也就越大。所以知识越少的人,越觉得未知的东西不多;知识越丰富的人,越感到所知的太少。
还有的人不学习,是因为信奉古人的“人到四十不学艺”的所谓“箴言”,却不知古人说这话时是什么样的心态和认知。古代很长的时期内,人的平均寿命都到不了四十岁,对多数人来讲,“四十”就已经是暮年、晚年,将死之人,学与不学也没多大的区别,所以古人不是到了四十不想学了,而是想学也来不及了。但例外也是有的,下文中会说到。今人则有所不同,我们国家现在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了七十多岁了,你说如果到了四十就不学习了,后面的几十年岂不是要白活了?如果年纪轻轻的就不学习了,那空虚苍白的日子岂不是更多?
也就是说,对于今人来讲,学习不仅是必需的事,也是漫长的事,既然多数人要活到七八十岁甚至上百岁,总不能只做造粪的机器、社会的蛀虫。至于到了一定的年龄,相比于年轻人,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有所不逮,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不过,话也不能说绝对了,前文提到的例外,真的值得做我们的榜样,这个例外就是元代的黄公望。他饱读诗书,到了45岁时也只不过给别人当个书吏,50岁时毅然离家,做了道士,又学绘画,遍游名山大川后,定居于富春江边,只到80岁时,才画出了巨幅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此画后来的传奇故事想必有一些人知道,但它是如何产生的,对多数人来说可能是个问号,至少人们不太相信它是一个50岁才学画画的80岁的耄耋老人画的。从50岁到80岁,黄公望给好学之人作出了榜样,也给不学之人一个响亮的耳光。

如果一个人因自满而不学习,我们只能说他是肤浅而短视的;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了了,我们只能同情他的自卑而鄙视他的懒惰了。学习,没有止境,也不分迟早,你随时都可以出发,什么时候都不算迟,因为当你想学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因为你学总比不学要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