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第一章,第二章带给我的感触没有那么强烈,思来想去,我认为这是因为第二章的深度超过了我思考的深度。在第二章,叔本华的思想领先我太多,又或者我的人生阅历不够,无法感同身受。但即使如此,在第二章依然有我可以受益的点。
如此,还是先谈谈我无法理解的地方吧。
叔本华在书中写道:个性及其价值,才是影响幸福的唯一直接因素。我无法对这句话产生认同,因为我不曾富裕,我不知道财富是否真的如同叔本华说所的那样无法给人带来幸福。叔本华为了证明这一点举了很多例子,它们都有一定道理。我不知道叔本华是否真的知道财富无法给人带来幸福,但至少我知道我不知道,所以我无法感同身受,也无法理解这句话。
书中还有一段这样写道:农名脸上常常挂着幸福的笑容,而富裕的人家常常感到烦恼。这是一个论据,用来支撑的论点是健康的身体会产生更多的幸福。对于这个论点我没有任何疑惑,但论据却让我感到匪夷所思,难道德国的农民和中国的不太一样,他们有着较多的幸福感?我认为至少在同世纪的中国,农民肯定没有达官显贵幸福,现在或许有了一点改变,但不会太多。
除了我无法理解的地方,第二章还有很多我认为不重要的内容,这些内容叔本华也花了很大篇幅描写,当然,也有可能他们其实很重要,但我无法体会其中真意。
接下来是我认为第二章中最重要的内容,痛苦与无聊。
原文是这样写的:痛苦与无聊是幸福的两大敌人,他们不会同时出现,但可以同时消失。他们一个是主观的,一个是客观的,外在的客观就是穷困窘迫带来的痛苦,内在的主观就是丰衣足食带来的无聊。
为什么说痛苦和无聊不会同时出现?这么说吧,如果一个人拼劲全力还无法满足温饱,那痛苦就会填满他的内心。就像你在被刀砍的时候不会注意到蚊子吸血的疼痛一样。
无聊是只有在丰衣足食才会感受到,只能刚好温饱是不行的。这里的丰衣足食我认为还可以更细分一点:
1、还算顺心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会让你感受到太多痛苦。
2、还算凑合的工资,能养活自己的同时最好还能有点剩余。
3、足够的闲暇,不至于只有吃饭睡觉的时间。
满足以上,则达到了丰衣足食的条件。再说简单一点,就是你得有时间有金钱去享乐,无论是周末在家打游戏刷视频,还是去景区旅游。这个条件在中国并不困难,月薪3000就能达到,在一个普通小城,房租水电1000足以,吃饭等日常开销1000也足以,每月能余下小几百。
诚然,月薪3000在很多人看来足以让他们痛苦,但这种痛苦不是无法解决温饱的现实之痛,而是人性贪婪带来的精神之痛,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具有奋斗精神。
那么,一个人明明有时间有金钱去享乐,为什么还会感到无聊呢。这很好理解,比方说我,在打了一天游戏、刷了一天短视频后,我就会感到无聊与空虚。我时常捧着手机,面无表情的滑动手指,偶尔笑出声,偶尔感到激动,但大多数时候是面无表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都是低级乐趣,低级乐趣通过刺激感官带来快乐,就像吸毒一样,在次数多了以后,效果就衰退了,你需要更大的刺激。有人会说,每天打游戏、刷视频是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因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比如逛街、看电影、旅游、参加活动。但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在最求更大的感官刺激而已。而且他们比打游戏、刷视频的成本高的多,并且这些刺激也是有极限的,否则为什么危险的极限运动那么火,而且在玩的大部分都是有钱人。
叔本华的核心思想,一个人首先要逃避穷困窘迫带来的痛苦,进入丰衣足食的生活,然后要逃避无聊,寻求低级快乐确实可以抑制无聊,但低级快乐是有极限的,所以人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中写道:一个内心丰富、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从外部寻求娱乐的人,无疑是最幸福的。
事实上,我认为人的精神层面到了一定地步,或许可以抗衡环境。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凭借自身的精神力量抗衡穷困窘迫带来的痛苦,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人呢?
第二章还有一段我非常感同身受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并不立刻讨论与上这种人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的人,而是来看一下那种精神力量不算特别强大、但却又超越了普罗大众的人是何种情形。我们可以到:当外在的快乐源泉干涸匮乏,或者他们再也无法从那些原本让他们快乐的外部事物中感受到幸福时,他们就会学习某一门艺术,或研究一门诸如植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学之类的科学,从中获取大部分的幸福和快乐。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类人的重心部分存在于自身之中。但是,由于他们对艺术的喜爱与精神世界丰富的人的艺术天赋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再加上科学描述的对象也只是表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其中,无法将自身的全部与这些兴趣爱好紧密纠缠,更无法达到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的境界。这种状态只有那些天贬至高、精神力量极强的天才式人物才能达到,因为只有这种人才会完完全全、毫不犹豫地把精力投入到研究事物的存在和本质中去研究透彻之后,他们就会努力尝试着把自己的深刻见解,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艺术、文学作品或者哲学思想表达出来。”
这完全就是我,在学校,打游戏、刷视频无聊了以后,我会跑到教室学习,而我的室友选择忍受无聊继续刷视频,后者想找个其他没玩过的游戏继续玩。在家里,我开始尝试学习素描,但我无法坚持,就像叔本华说的,我缺少丰富的内在,难以从绘画、雕塑中体会到乐趣所在,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其中。
我万万没想到,居然真的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自己,并且如此的详尽,就好像他看到过我一样,这说明世界上一定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人。低级快乐无法再满足我,而同时又缺乏丰富的内在,就这样不上不下,尴尬至极。
但好在,我是一个乐于思考的人,通过学习与思考,我逐渐找到一生的追求,逐渐发现痛苦的根源,发现矛盾的根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