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一段时间的整理践行,再回过头来读《断舍离》,感触竟然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在读《小家》和《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之前读断舍离的时候,总感觉这个书有点玄乎,读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触动,以至于我翻看了我读书记录,发现书里的很多句子我可能之前都没有理会就翻过去了,这次再次翻开来看,发现字字是箴言,句句动人心弦,结合了自己这么长时间的实践整理,再看断舍离意义重大;
下面来一一谈谈自己的收获,先上思维导图,第一章节的;
断舍离的机制第一章节其实很重要,是讲断舍离的机制的,我反思我看第一遍的时候,直接都忽略了第一章的标题,直奔我感兴趣的后面看起来了,想想真是太天真;讲回机制,其实就是讲明白究竟“断舍离”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来概括“断舍离”的机制
1、断舍离是不收拾的收拾法
乍一听咋还有点拗口呢,这里就要从理解究竟啥叫“收拾”?
不管字典里是啥,这里咱们对收拾的理解可是升华了啊,我们认为的收拾的含义是:通过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自己当下的确定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而收拾的最终目的,要达到: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有用的东西,才会留在你自己的空间里!
这是其一;
2、再看其二,断舍离与与整理术、收纳术的不同
断舍离和收纳术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断舍离并非绝对要把房间弄干净为标准,而是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句话就是以物品为主角在思考了,换句话说,我要我觉得,不要你觉得。
最后,一般的整理术总是着眼于如何保管物品上,但是断舍离则是以不断的循环代谢为提前,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变动流转的状态;
3、动手实践,和物品成为好朋友
机制图和物品交朋友,是断舍离的一个更高层次的目标;
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前提的,前提就是:只有物品减少到自己可以把握的量,才能把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
然后,以后在买东西的时候,要做到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这样一来,适度的量+精挑细选,那么物品的丢弃程度自然会降低,也就达到了不需要收拾的状态啦!
最后,断和舍都是“doing”,是行动,action,不断重复doing之后,方能触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being”的状态,就是重大突破,知行合一了;
以上,孙春梅
2021.08.07 立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