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结束了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后来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褚时健传》,因为在我上学时,就有听说过这位老人,但没有实际去了解过,这次总算是有一个了解的契机。
褚时健何人?
他是一位生活在云南的穷苦农村家的孩子;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曾是中国有名的“烟草大王”;
他也曾因贪被调查,家人均被收审,“女儿狱中自杀,儿子远避国外,名副其实‘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2001年的他从狱中走来,70岁的高龄还要创业,用十年时间,以耄耋之躯创造个人匹配“褚橙”
......
褚时健的人生可谓是经历读了大起大落,但不变的依旧他那颗永远对未来含着期许和脚踏实地的美好品质。
对于这位老人的了解,通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也只是了解了冰山的一个小角,那么我接下来就对这个小小的角,来进行分享。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他的父亲因为在1942年日本人对滇越铁路的轰炸中波及受伤,于是家里的顶梁柱意外离世,生为家中长子的他只好承担起这份责任。
当时他的母亲地里、家里两头忙,还要照顾家里1岁不到的弟弟,精力完全不济。于是褚时健只好承担起烤酒的工作。
“褚时健家的酒坊不大,一间房,一个灶,120多个用于发酵的瓦缸,每次用700多斤苞谷。对于一个烤酒师傅来说,这个规模实在很小,但对于十五六岁的褚时健来说,要酿出酒,不容易;要多酿一些酒,更不容易;要酿出又多又好的酒,大人都觉得难。”
刚开始什么都不懂的他只好去请教烤酒师傅。
“师傅提醒他发酵时要关门,他琢磨着这应该是温度的问题,因为夏天和冬天的发酵情况不一样,而且在冬天时,他观察靠近灶火边的发酵箱发酵程度总是好一些。酵母菌长得好,出酒率就高。
瓦缸糖化过程也一样。靠近门边的瓦缸糖化结果总是没那么理想,出酒率要比靠里的瓦缸少20%~30%。
几次下来,褚时健开始用自己的方法。他把灶台里烧剩下的还留有余温的柴火装在破铁盆里,放在远离灶台的发酵箱下面和门边的瓦缸边上,使环境温度一次性升高。
结果非常明显,别人家三斤苞谷烤出一斤酒,褚时健总是两斤半苞谷就烤出一斤酒。而且他在冬天基本上也能做到和夏天差不多的出酒率。”
当时的褚时健只有15岁,但他的酒却烤的非常好。
“教他的师傅很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苞谷,石柱烤出的酒总比自己的多?”
而褚时健做的那么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非常擅长找规律。
“做事情找规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莫糊涂。烤酒这件事好像是老百姓都烤了多少年,经验都在肚子里,动手做就可以了。
其实不是这样,我会拿个小本子,记一记,苞谷用了多少,燃料费花了多少,请小工背到镇上花了多少人工费,简简单单都要记下来;卖完酒后,算一算,盈余了多少,这一次和上一次有什么差别。这笔账你心里不弄个一二三,我看这个酒烤得就不算成功。
那个时候莫看我年纪小小的,其他人烤的酒没有我出酒率高,卖的价钱也没有我好。我那个时候烤到经验多了,敲敲酒缸我就知道度数有多高,现在这个本事我还有的。村子里其他大人恐怕都不理解,怎么我一个娃娃烤的酒比他们的要好,其实就是认不认真,会不会做成本核算。”
“褚时健对商业生产的敏感在烤酒这件事上集中体现出来,在他后来的企业经营上,几乎也能往回追溯到他年少烤酒时养成的思维方式和做事特点。”
其实这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会观察、会总结。不要一个劲儿的闷头干,把规律弄明白了,做事就高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