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时候,在农村,采用的是农历纪年法,因为农历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判断日期。
阴历还可以计算镇上集市的逢集之日,就比如我们镇的逢集日是农历三、六、九,然后每个月就计算着农历的逢集日,可以去集市上买好吃的,交电费,买盐、调料、买醋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后来到了城市,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之后,就再很少提及农历的日期了。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节日还是沿用农历的节日来计算之外,其他时间很少想起来农历的日期。
在农村的时候,晚上路灯很少,也会经常看到月亮。来到城里,晚上灯火通明,也很少去抬头看月亮了,也就感觉少了月亮圆缺。
想起农历纪年,也就想起来了小时候爷爷奶奶带我数星星的时光,美好而短暂,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
最近发现,公历11月与农历十月的日期完美重合:公历11月1日这天是农历十月初一,公历11月30日这天是农历十月三十。这是怎么回事呢?听听天文科普专家怎么说。
这是我国历法编排所导致的一种巧合。
公历作为世界通用的现行历法,公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的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历法。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一年分12个月。由于回归年不是整数,公历便规定每4年增加1天,这一年称为公历的闰年。凡公历年数能被4除尽为闰年366天,除不尽则是平年365天,增加的那一天安排在2月。整数世纪年同时还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否则是平年,这样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
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依据而制定,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月是按月球盈亏圆缺变化,即“朔望”周期来定义,一个朔望周期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由于农历月的天数也要用整数表示,因此有时是小月29天,有时是大月30天。
公历有闰年,农历同样也有闰年,其方法是“十九年七闰”,平均每隔两三年安排一个闰月,有闰月的农历年份包含13个月,年长384天左右,反之没有闰月的年份年长354天或355天。
阴历相比较可以发现,公历年的长度几乎不变,而农历年的长度变化很大,这就使得一年当中的农历日期和公历日期并不能保持相对固定。农历初一这天所对应的公历日期,可以前后浮动30天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年中,某个农历月的初一就会与临近的公历月的1日重合。
由于19个农历年的长度与19个公历年的长度几乎相等,所以每19年就会出现公历日期与农历日期重合或几乎重合的现象。下一次发生农历月与临近的公历月日期完美重合是在2030年的6月(农历五月),而公历11月与农历十月再次重合则出现在2062年。
农历依据自然天象制定,并在一定规律内变化。虽然有时“换算”起来有一点“烧脑”,但这也正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魅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