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我国快递业的发展并不为过,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快递行业发展迅速。快递因手续简便、成本较低、快捷高效等特点,成为人们传递物品的首选方式,快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
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弊端与漏洞也在逐步显现,比如货物损坏、快递变慢递、快件丢失等等。快递出现问题后,由于缺乏有效的追责机制,消费者往往难以维权,造成许多潜在矛盾和危机。
据了解,200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50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3.1万人,全国完成快递业务量由1988年的153万件增加到15.1亿件,年均增长41.2%。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公司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
这么大一块蛋糕,自然也引起众人的窥探。快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竞争者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现了无序竞争状态。
虽然快递企业数量庞大,但是大多数的民营快递公司成立的年数不久,规模小,管理层次比较扁平,没有过多的企业管理模式。
现实中,很多企业采取加盟式扩充,一些加盟者都是介绍进来的老乡;在快递收发过程中,快递员可操作空间大,缺乏有效监督;贵重物品和价值一般的物品快递从包装到存储等均没有区别对待,导致纠纷频发。
另外,随着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一些快递企业因为业务量过大、自身条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会选择外包、倒手给不具备运送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导致一些快递员趁机调包、盗窃、甚至贩卖客户信息,进一步加剧了快递市场的乱象。国内一些小快递公司“挂靠”在较大的快递公司旗下,名义上是大公司,但实际上是分散的“游击队”,两者间只是以合同、委托、挂靠的关系维系。
常伯阳说,由于我国快递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强,加上快递行业投诉与反馈平台不健全,消费者在遭遇纠纷时申诉无门,这些已成为“快递乱象”持续的重要原因。
快递乱象 谁来监管?
双十一开始前,央视财经记者分别应聘到深圳两家快递公司,暗访快递服务情况。记者看到,分拣员往往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直接将快递扔到相应的区域。不少员工将大件的快件当成了桌子,或是当成凳子一屁股坐在上面。私拆快件包装,看到快件里有吃的或者是能用的东西就拿出来,在这里似乎司空见惯。应该说,政府部门在规范快递服务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一方面是各项标准不断完善,《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快递服务》系列国家标准等制度规范先后出台,对分拣时的量化指标进行了明确规定,甚至具体到“快件分拣脱手时,离摆放快件的接触面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30厘米,易碎件不应超过10厘米”。同时明确了相应罚则。然而,操作规范也有了,违法后果也明确了,种种快递乱象依然禁而不止。
究其原因,监管的缺位导致相关制度法律在执行中大打折扣。根据规定,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对于野蛮快递的监管和处罚,但在现实中,邮政部门不可能对每家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进行实时跟踪。从收件到运输再到派件,快递公司像是一个“独立王国”,种种快递乱象都是内部人员心知肚明。而公司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对员工的野蛮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由于监管的缺失,尽管野蛮快递几近成为公开的秘密,但鲜见有快递企业因此受到处罚,一些从业者愈发有恃无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