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10.20)
除法由乘法而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此外,还可以怎么沟通起除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并让学生真实可感呢?每日的课堂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3页第2题和第3题的练习为例。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3题。
(一)练习第2题
1.独立完成。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2.集体交流。展示作业,集体评价。先判断圈的对不对,再根据圈的个数判断应该填几份。
3.拓展延伸。
师:根据每一幅图,都可以写出一些我们已经学过的算式。比如根据第一幅图,可以得到哪些算式?
生:2+2+2+2+2=10。
生:2×5=10或者5×2=10。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根据第一幅图,可以得到加法算式。为什么也可以得到乘法算式?
生:因为每份都是2个。
师:也就是加数?
生:加数相同。
师:因为每份个数相同,所以既可以得到加法算式,也可以得到乘法算式。
以2×5=10为例,乘法算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图中的什么?谁知道?
生:2表示每份有2块,5表示分成5份,10表示一共有10块。
师:谁再说?
生:2表示每份有2块,5表示有5份,10表示一共有10块。
师:括号里填的是算式中哪个数?
生:是算式中的5。
师:那我们把5擦掉,改成括号。括号里面要填几呢?怎么想?
生:二五一十。括号里面填5。
生:二五一十。括号里面填5。
师:要想知道括号里面填几,可以像这样想什么?
生:想乘法口诀。
师:乘法口诀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算乘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生:平均分的问题。
师: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平均分的问题。
师:回顾第2题的解答过程,要想知道括号里面该填几,可以怎么办?还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按照书上要求圈一圈,再填一填,也可以想乘法口诀,算一算。
师:概括得真清楚。谁能再来说一遍?
生:……
分析:再往后面学习,就会由平均分再引出除法。在这一节课,认识平均分的时候,主动帮助学生沟通起平均分与乘法的关系,为沟通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做好铺垫。此为一个路径,另外还有一条线索是相同加数,也就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而除法则是已知积与其中一个因数,要求另外一个因数。
昨天下午在线学习教材培训会议。教编组的老师鼓励我们:在双新背景下,怎么使用新教材,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给站在课堂上的老师们预留了很大空间。老师们可以结合实际,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上,积极尝试,勇于实践,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优化做法。
(二)练习第3题
师出示第3题文字部分:15个气球,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人?
生:三五十五。可以分给5个人。
师:谁听讲好?把他的方法再说一遍。
生:他想到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所以括号里面要填5,可以分给5个人。
师:如果要写一道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
生:3×( )=15。
师:括号里面填几?谁再说?
生:括号里面填5,因为三五十五。
生:……
师: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根据问题,想乘法,用口诀,来解决,是吧?除此之外,结合上面一道题的解答,还可以有什么方法?
生:画一画,圈一圈。
师:如果正确,应该结果一样,所以下面,我们就画一画,圈一圈,来检验一下15个
分给3个人,每个人是不是分到5个气球。
生画图检验,师巡视指导。
分析:从第2题到第3题,经历方法的多元与方法的优化,在带领学生充分探究之后,再给学生自主选择,并用另一种方法来验证已用方法,进一步沟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的机会。让每一道练习的教学目标有所区分,呈现梯度。
第2题在教材要求之外,增加的部分,为沟通乘法与平均分,进一步沟通乘法与除法做积极准备,第3题则在方法之间打通,促学生体会到不同方法之间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如何沟通联系?每一节课,每一个练习,都是探索的机会,潜藏成长的可能。
----2023年10月20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