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特别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点儿起色,每一篇课文都能有一个自己满意的教学设计,有课堂活动,有学生真正的思考在发生,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不是我站在讲台上一味地灌输,学生坐在下边貌似很专注认真地听,但一言不发。
愿望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开学一周了,讲了一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先带领着学生疏通课文,正字音,断句,以确保同学们第一次读都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让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尝试着自己翻译,理解文意。然后让同学们站起来把桃花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要保证基本情节不能遗漏。有两个基础较好的学生,站起来说了说,说的还可以。但是大部分同学都是不说,加之我的不放心,总觉得不带领着学生们翻译一遍,他们不能掌握的很牢固。于是又进入了以往的课堂。加之又是下午第一节,孩子们精神不振,一节课下来,自己累倒是其次,心情很是失落。
殊不知这样的状态,更需要教师去设计课堂活动,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的手、嘴、脑都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双赢,师生都沉醉于课堂,学教的主体都兴致盎然。
后来的教学就奔着课后习题,给孩子们讲了讲。
接着回过头来讲第一单元的《社戏》。
讲《社戏》之前,计划着一定要有教学设计,看教参,看课后习题,读文本,读单元导读。
单元导读中有3点阅读策略:
1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
2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1点和第3点着眼于文章是怎么写的,第2点着眼于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再看课后习题的思考探究,第一题是概括文章所写的几件事,文章写了什么。第二题照应单元导读的第1点阅读策略,第三题探讨“好豆好戏”,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纵观思考探究的三道题,其实就是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再看教参的三大块。
第一大块,整体把握4个段落,2、3段围绕小说的人物形象这一要素,分析双喜。第4段针对小说的环境,分析景物描写。怎么写的。
第二大块:素养提升,共2点。第1点探讨现实的平桥村与理想的平桥村,鲁迅先生为什么写这篇小说。第2点分析情节发展的节奏与叙事的波澜,小说是怎么写的,同时也是扣住小说情节这一要素。
第三大块:问题探究,共3点。第1点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文章写了什么。第2点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文章是怎样写的。第3点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平实而有情味,文章是怎样写的。
这样一看,无论是单元导读、课后习题、还是教参都是围绕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来指导分析,殊途同归。
但还是弄不出教学设计,翻看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但找不到,只是大致的流程。王君老师设计了两种课型: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抓情节,析人物,论主题。语用型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我”的急,我的“喜”,我的“倦”。
最后决定用第一个教学设计。唯一让我欣喜的是在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时,因为有了自己的思考与发现,才有了学生的真思考,真参与。
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孩子们找到了描写双喜的这段文字。
生1:这是语言描写,体现了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胆大自信的人。
我:如何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胆大自信,具体分析一下?生2:双喜说我写包票,这说明双喜机智勇敢,胆大自信。我: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3:“大声”说明双喜胆大自信。
我:很好,你知道聚焦词语来分析,非常棒。还有吗?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在双喜说话的后半部分,看看有分号的三个句子。
学生沉默。
我:船又大,改成“有船”或者“船大”,行吗?
生4:船大保证小伙伴们都能坐上,还安稳。
我:确保了去赵庄看戏交通工具是安全的,同时小伙伴们都去了,人多大家都能保护迅哥。那这个“又”有怎样的意思呢?
学生沉默。
我:来听老师读。船大,船又大。
我故意拉长了“又”字。
我:同学们分别读一读。体会出来了吗?
学生沉默。
我:其实这个“又”字,是安慰外祖母和迅哥母亲的,让她们放心,船又大,安稳,人多,不会出事的。这说明双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2:想的全面,心细。
我:也就是做事情考虑周全。好,这是确保了去赵庄看戏的交通工具是安全的。那接下来第二句“迅哥向来不乱跑。”这是说迅哥儿他本人是个安稳的孩子,不会乱跑,也是从安全方面考虑的。如果说“船又大”是客观因素,那么“迅哥向来不乱跑”就是?
生齐声回答:主观因素。
我:好,再看最后一句“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有着怎样的内涵呢?
生3: 这也是安慰他外祖母和母亲的,别担心,没事的。
我:假如船真翻了,迅哥真掉水里了,我们大家都会游泳,也能保证迅哥的安全,你们二位就放100个心吧。
孩子们都听的入神。
我:那这三个句子能调换吗?
生4:不能,它们是层层递进的。
我:如何的递进?
学生沉默。
我:船虽大,人虽多,迅哥再安稳,但还是出事掉水里了,也就是说前两个条件都存在安全隐患,但还有最后一点:我们大家都会游泳,也同样能保证迅哥不会有事的。这是三个角度。所以,这三个句子中间没有用逗号,而用的是分号。
孩子们都低头看书,发现还真是分号。
我:你们看,双喜的自信是盲目的自信吗?不是的,是很有实力的自信。
我:所以说双喜是一个?
学生齐答: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胆大心细,考虑周全的人。
我:同学们,通过分析双喜这个人物,老师想告诉你们,我们以后得把目光聚焦到文字背后,在文字背后让自己的思维来来回回多走几趟,去好好想想文字背后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
下课铃响了。
我收拾书准备走的时候,听到第二排一个女生对同桌说:“唉,双喜太成熟了。”
为自己的这堂课,这堂课上师生真正的交融,学生的真思考,真聆听,而感到小小的欣喜。
反思:之所以会想到在双喜这个人物上引导学生去这样分析,是因为曾经看过王君老师写过、还有我们的教研员给我们提过有关双喜这个人物用这句话来深入分析。但是时间长,就忘记了。只记得曾经有过,但忘记了具体的分析。
所以,还是要读书,正因为曾经看过听过;所以,有印象,就觉得这里面一定有奥妙,没想到,自己还真想出来了。
新的一年,把阅读交给专业书籍;
新的一年,把时间交给专业书籍的阅读。
身边一位爱读书求上进的同事说的好:课堂不能成为师生相互煎熬的所在。
专业成长之路,是一条艰辛难走的路。
新的一年,告别之前在这条路上持续的漂浮,迎来往后在这条路上脚踏实地的行走。
或许比蜗牛的爬行还要慢,不怕,就是挪,只要在路上,一直挪,就好。
——写于2021年3月6日.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5948291/90c5b70c84365a4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