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播出了历史正剧《大秦赋》,豆瓣上口碑从刚播出时8.9分已经跌至7.7分,比起前三部大秦帝国系列的光环有些差距(大秦帝国·裂变9.3分、纵横9.3分、崛起8.5分)。这主要是观众对大秦帝国系列寄予的希望过高才会有这种失落,而这高标准是源于前三部精彩演艺的“惯性思维”,在这种“惯性思维”下第四部大秦赋就应该精彩的呈现出秦灭六国的浩瀚篇章。
提到“惯性”,我们再仔细想一想,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有思维惯性,那么由我们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历史时期是不是也存在着“惯性”。对影视剧的思维惯性让我们觉得大秦赋看着不过瘾;而殊不知历史惯性却让大秦帝国这辆飞速行进的战车在历史的征途上错过了必然存在的弯道,以至于偏离了历史的航道,最终轰然倒塌。
【大儒评秦,略有偏颇】
秦朝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分水岭,史学家通常把秦朝以前的历代称为先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然而这么伟大的帝国却在不到20年内土崩瓦解,20之于2000这个数字确实过于悬殊,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总结过秦朝的过失用于警醒自己。
我记得高中语文课本中学过汉代儒家大师贾谊的《过秦论》,当时在老师的灌输下觉得大师分析的“通透”。但20年后再看我觉得贾谊作为汉朝初期的大儒,本就带着崇古的立场在评说秦朝这一推陈出新的政权,而且他的历史观本就局限在先秦加秦、汉初这段时期,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贾谊的《过秦论》是站在“昨天”(封建分封的崇古思想)论“今天”(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过秦论》中写到:“于是废先王之道(传统诸侯分封制度),焚百家之言(崇古的思想),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确是二世所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军事统一,兵器统一),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的《过秦论》分为三段,对于秦国确是做了深入的分析,但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通过历史动态的视角来评述。固然秦朝存在法制严厉、劳民建设等问题,但这是一个动态的问题而不是一个静止的问题,在后面我自会说明。
【强秦的历史惯性,二世的栋梁坍塌】
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曾提出,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几乎都有这么一个“瓶颈期”,这里我称为“拨乱”时期。这个时期基本出现在一个政权建立后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40-50年),其政权组织会出现一个相对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拨乱时期”如果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就可以拨乱反正,王朝政权顺利度过这个危险“时刻”,便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如果王朝政权不能够通过这个拨乱期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状态之中,就会造成巨大的危机,最终政权必然瓦解。
产生“拨乱”时期的原因主要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外因是由于历史时代带来的“惯性”,中华历史是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一个新王朝在建立之前往往处于诸侯割据或军阀混战的乱世状态,在乱世中一旦某位杰出的领袖脱颖而出建立了统一的政权,这时的社会以及各方势力还没有养成安定与顺从的惯性作用,而是仍然处于反叛与抗争的惯性中,所以无论是人民还是组织都需要有一个应对惯性的缓冲期。内因在于组织和人才难以为继,新政权的建立者往往是一个在乱世中挽狂澜于危难的英雄人物,跟随着他的谋臣武将也都是响当当的豪杰人物,这个开创伟业的政府班底形成了王朝的栋梁承重于所打下的江山。当他死后的继承者一旦失去老班底的支撑,又或是贪图享乐导致国家政事贪污腐败,这个接班政府的承重能力就会急剧下降,最终无法支撑起开创者打下的格局,一些掌握军权的诸侯、将领便会有兴起取而代之的欲望;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的环境因素就更会加速政权的瓦解。
从周朝后期开始进入了持续近550年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混战局面,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国始终在相互吞并和制衡中博弈。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和公孙鞅开始推行商鞅变法的改革措施,经过十九年的发展秦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强国之一。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续沿袭秦孝公的政策(这点其实很重要,保证了建设图强、依法治国等政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持久性,同时造成了历史的惯性),向南夺取了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占据肥沃的地区。始皇帝嬴政在先人打下的根基之上,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可以说没有先前诸位秦国国君的励精图治,为秦始皇攒下丰厚的物质、人力资本,秦朝也很难在短短10年内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和他的政府摒弃了周朝以来给诸侯分封土地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国家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方式(贾谊所谓废先王之道);摒弃儒家崇古的思想,提倡自己的治世观(焚百家之书以愚黔首);将兵权收归国家,建立统一的军队,将天下的兵器集中(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设置了权威性的中央集权政治机构三公九卿,以至于之后的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开创的架构下做些小小的修正;在这些基础上,中国的疆域开始快速的向外扩展,向北抗击匈奴,大秦朝的战车在原有秦国的发展惯性上轰轰烈烈的快速前行。但也埋下了隐患,就是秦始皇和他的政府班子忽略了秦朝发展的惯性能否让原六国人民所适应。
历史上普遍说秦朝的问题包括,过重的劳役使人民无法忍受,专制的法令不讲法理,秦二世治下残害忠良。这些其实是表象,其内在确是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动态惯性。
仍然采用原战国时期秦国劳民搞建设的政策来建设秦朝,而忽略了这时的人民不只是原秦国人民,秦朝天下更多的是原六国之民,他们已经饱受多年战乱,原秦国人民能够适应的建设节奏(历经五代国王而形成的),对于六国之民来说是很难适应的,所以绝大多数人民必是苦不堪言。再比如有评说秦国法令过于严厉不讲法理,所以逼得陈胜吴广起义,我仍然觉得问题不在法制的严厉程度上,而是在制度的转变与人民的适应过程上没有缓冲,史学家对于陈胜的出身有过争论,比较一致的结论还是陈胜原属楚国(不管是不是楚国,但不是秦国),所以同样秦国以法治国的制度对于原六国人民是有一个适应过程的,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原六国)基本都会认为秦朝的法律过于严格。而这时外在崇古的旧思想、旧势力抬头反复,六国被灭总有一班人失去了诸侯官爵和富贵地位,心里必然不服满怀仇恨和复旧的希望;一有机会就要乘机而起反对秦政权。
秦朝灭亡的内部原因。专制政权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统治阶级大多是一代不如一代,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五代国君都是充满智慧的英明贤主,可偏偏在秦始皇死后接力棒传到二世手中,历史选择了一个纨绔子弟,胡亥在二十岁曾说过“人生在世,宛若乘六马快车驰过缺隙,转瞬即逝,做了皇帝我想尽心享乐。”胡亥宠信赵高,在赵高的安排下仿效秦始皇的排场大肆出巡,大修阿房宫收集天下奇珍异宝。赵高为掌握大权残害秦朝政治(李斯)及军事栋梁(蒙氏兄弟),排挤掉敢于进谏的官员,安插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上任咸阳县令)。试问这个政府班底怎么可能支撑起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的承重。这就好比在坚定稳固的地基上建起的万丈高楼,其地基不断被腐化侵蚀那么其承载力必然不足以支撑这万丈高楼,最终高楼伟业唯有倾倒坍塌。
【车速太快,来不及转弯,车毁人亡】
简单总结一下,我觉得秦朝的灭亡在外因上是秦始皇用基于历代秦国(战国时期)的治国方针在治理秦朝时没有给天下百姓留有缓冲的时间,导致了惯性上的复旧势力的反扑;内因是更为根本的原因,即秦二世政府班底无法承重于这个伟大的王朝。这就像驾驶员在驾驶汽车,秦始皇的政府班底就像一个技术好、经验多的司机驾驶着秦国这辆战车高速行进,但历史的道路不只是直道还有弯道;在快到弯道时这辆战车并没有减速、甚至还在加速,而战车的速度越快拐弯的难度和危险也就越大;而就在这个时候换了一个毫无经验和技术低劣的新任司机(秦二世政府),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这辆功勋闪耀的战车驶向了万丈深渊~
写作不易,如果大家觉得有点意思,欢迎大家关注、评论、转发~
【勤覌】:勤于观、常于思、敏于行;分享历史、戎马、经济、山河的杂家之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