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教育人对特教的初印象

一个教育人对特教的初印象

作者: 萧涵1980 | 来源:发表于2022-05-20 16:29 被阅读0次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特殊学校,第一次是扬州的一个聋儿学校,第二次是南京鼓楼特教中心,和树人学校的融合教育点。因为是匆匆走过,大致收获了环境的一些认知。对融合教育与特校集中教育有何区别?特教儿童到底有哪些类型,他们的课程设置是什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或者康复训练帮助特殊儿童发展等方面还不是很清晰。后来在一部特殊儿童的电影片段中,一个盲女的妈妈让孩子一个人乘车去学校,一路上孩子跌倒、撞物,但是妈妈默默跟着,并且阻止周边的人不要伸出援手,而是让她自己站起来,自己学会总结经验。感受到我们需要正视特殊儿童,给他们成长受挫的机会;前段时间一个家长找到我们,他的孩子走路不稳,站不住,但是智商、情商都特别的高,这和家长的积极情绪和坚持不懈的干预很重要,希望能融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这又让我认识到特殊儿童的家庭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爱,特殊儿童需要融入社会,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交朋友。

            5.19—5.21在特校沉浸式培训三天,通过听汇报、看活动、与教师行政交流等不同活动,又让我对特教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认识。

    一、坚守的伟大——最美的天使

    特校教育不同于慈善护理也不同于军事化训练,而是有温度的交流与互动,有情怀的奉献与陪伴,在默默无闻的角落坚持人人从教,坚持孩子到班就会从一而终是陪伴到高中毕业,坚持对不同类型特殊儿童成发展策略的钻研认知。目前特殊儿童的类型从唐氏儿、肢体残疾逐渐向自闭症、多重障碍转变,对师资有限且角色繁多的特教团队是一个挑战,他们依然不放弃且能积极的规划未来,他们不因偶尔的被忽略而放弃阳光与温情。这些不庞大的教师需要被认可、被关爱、被理解。

    二、课程的初显——个性化的行走

          尽管人员、空间、环境处处受限,他们还是能依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分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也在尝试通过不同方式促使大版块活动转化为小板块活动,让活动质量更优。作为一个受训者我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在特教课程版块设立一些课题,通过科研教研等方式积极推进特教课程的建设。如自闭症课程及课题研究自发推进,未来自闭症儿童群体增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方向及方式调整,特殊儿童个别化康复教育从环境到过程推进的策略优化,特殊教育视野中作业观到作品观的转变研究。很多围绕特教儿童的课题、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而他们直接指向的是特殊儿童的长远发展,正如学校提出的“大爱无边,心语有声”理念和“转弱为强,独立生存,融入社会”办学目标。

    三、社会的呼唤——融合性的渗透

            特殊教育是一种慢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及时的教育。她的融合到底该融在哪些方面?我的初步理解是环境的融合。(生活空间,学习空间、生存空间、关系空间等方面的融合)、人员融合(生与生、师与生、师与师、生与家、家与家的融合)、课程融合(不同类型的课程融合、普特课程的融合、活动与评价的融合)、机制融合(特殊儿童生存融合机制、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特殊家庭教育机制、社会宣传认知机制的融合。)这些融合一方面体现在帮助式成长,主要是在学校层面的共育和家庭层面的自助。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层面的接纳性融入。作为父母、老师和孩子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理解——大众的理解与关怀,社会的包容与接纳,有效环境的设置与运用,这种真正来自于内心深入的融合。耐心等待我们便会看到孩子的每一个细微变化;放下特殊眼光和想法,不过多关注,不当面议论,平等对待保护脆弱敏感的心灵,在普校和社会空间留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也许我们会感受到世界的更加美好;正视他们的存在,适切宣传与关爱,让他们自然而然的融入,完善机制、人员配置、社会设置,让他们大方的走入大众视野,让普特儿童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教育人对特教的初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if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