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之前,我一直话很少,我妈去开家长会,老师跟我妈说,在学校基本没有听我说过话。上大学后,大家来自不同的地域,为了沟通逼着开始说普通话,本来话就少,还要讲普通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刚上大学那会,我一张嘴,整个口腔都不协调,舌头都不知道往哪里放的感觉。有一次我上台发言,下来以后同学跟我说,“你刚才在台上说的我一句都没有听懂”。再后来,因为参加了很多活动,慢慢的话匣子打开了,普通话也越说越好了,也是那时候发现,我的声音还听特别的。为了避免一些男孩子对我们宿舍女孩的骚扰,我总会被舍友要求用不一样的声音说一些乱七八糟的话干扰对方的判断。她们说我的声音很像樱桃小丸子。大四的时候,老师有一次跟我说,“你可以去试试配音。”那时候,我没什么兴趣,一心想考公务员,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
大四我如愿考上了公务员,上班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话。因为是回到家乡工作,那时候外地人还很少,大家都是说的方言。以前话很少,上大学又说普通话,我说方言就很奇怪,我家里人听惯了不觉得,别人乍听会有一种捏着嗓子说话的感觉。经常有同事学我说话,还有同事背地里说我说话做作,弄得我很尴尬。后来我干脆就说普通话,但是在全部都是方言的圈子,我还是那样的另类,甚至给人一种不合群的感觉。搞得我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这也不是,说那也不是。到现在,还有同事偶尔跟我提起,记得我当年说方言嗲吧嗲吧,还说普通话。我和我老公是上班以后认识的,他对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女的说话好奇怪!还问我,你不能好好说话吗?声音不要那么尖,试试看。
我对自己的声音是没有感觉的。工作以后因为工作需要领导安排,我经常要说话,说的也越来越多,我就发现自己说话特别的费嗓子,声带经常充血,后来开始有结节,医生说我发音的方法不正确。那个时候才知道,说话也是讲究技巧的。尽管如此,大家对我讲普通话的声音还是比较肯定的。有一次,无锡某院的领导来我们单位学习调研,听了我的解说后,对我的声音大为赞赏,说,我的音色很特别,她非常喜欢。再后来,单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讲普通话的人也越来越多,也就没有人介意我说普通话了,方言我也开始说的自然一些了,但是一着急一紧张,张嘴出来的还是普通话。
工作十多年,经历了很多事,自己成长了,心态不同了,声音也慢慢开始有了变化。如果说以前我的声音是轻快活泼的,那么现在我的声音就是温柔感性的,我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尝试更好的表达,学习怎样说话更好听,并开始刻意练习。我会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录下来自己听,找到自己气息、语速、音调方面的问题,加以改进。前段时间班上一个小同事跟我说,姐,你拿话筒说话感觉很稳,很有气场。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我认为,我的声音条件还不错。所以,以后退休我可能会考虑做声音方面的工作。
很久之前看到过一个测评,说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外在形象占50%而说话声音占到了30%。当时还觉得声音有那么重要吗?后来发现,确实很重要。在交际中,美好的声音能为你赢得好感,赢得机会,增加你的自信心。富有特色和感染力的音质,仿佛一缕和炯的春风,使人与人的沟通更加亲切自然,充满信赖感。说话生硬,会让人望而生畏,语速太快,别人很难听懂你讲话的内容。而且,优美、清晰、流畅的语音,是气质美、仪态美的重要表现。既然每天都要说话,为什么不刻意练习一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