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团高纪念文集》序言
百载团高垂伟业,五洲学子著华章。母校团高,借百年华诞之机,开展“为团高喝彩,为校庆争辉”主题征文活动。团高师生,无论海内海外,闻风而动,踊跃响应,或文、或诗、或联、或书,或画,形式不拘一格,各擅其胜,异彩纷呈,莘莘学子心,浓浓母校情,尽显笔墨之间。而母校不惜人力财力,汇成文集,将内容归为九章——团高记忆、诗词歌赋、聚会致词、校友风采、教师诗词、教育随笔、团陂风韵、文学社之韵、校友留言等,定名为《百年团高纪念文集》(以下简称“文集”)。付梓之际,王全云校长嘱我为之作序。我以为,该文集的征集和出版,对于充实和完善校史,对于回报母校和感恩教师,对于联系和团结广大校友,对于鼓励和鞭策在校学生,对于帮助治理学校和对外宣传学校,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文集以丰硕成果讴歌母校,为校史立碑。团高位于桂峰脚下,巴水之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百姓向往耕读齐家,诗书继世。作为这片热土上的最高学府——团高不辱使命,不断取得丰硕的办学成果,特别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不仅成为全县的模范学校,还是黄冈地区的重点高中和教学模范单位,在整个鄂东地区都有较大影响。就是随着新的形势变化——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资源不断消减的情况下,团陂高中仍坚守初心,克难奋进,力创佳绩。无论是举起辉煌,还是归于平淡,团高都有其宝贵的办学经验,都凝聚了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都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都是校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将成为学校励精图治的史鉴。
文集以真情回忆感恩老师,为校史添彩。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网络教育如何先进,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不会消失——这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得出的结论。因为“传道授业解惑”,只有通过“肉口相传”才最为清楚明白,也最为流畅快捷。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律诗的平仄问题,相关书籍我曾看了不少,都没有弄明白,33年前的一次早餐,在食堂站队打饭时,我请教一位老师,不到三分钟就搞定了。学问学问,关键在问,一问即得,事半功倍。教师真有“四两拨千斤”之神力。每一个学生的后续发展都离不开老师的先期教育。所以,人有“两恩”最不可忘,一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老师的教育之恩。这本文集,收录了不少回忆教师的文章,在记述老师的谆谆教诲之时,也歌颂了教师职业的崇高与光荣。我们从老师身上不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力量。比如徐钰老师,曾被错划为“右派”,受过长时期的打击,但他始志不渝,把党视为亲娘,晚年如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两度受到国务院表彰。再比如高鹏老师,国学水平在全县享有盛誉,晚年中风,右手因边瘫失去写字能力,便开始练习左手写字,还著书三本。我曾在他的一本书上表达过我的崇敬之情:“我敬吾师学博渊,精神品格更当传,半身不遂心犹壮,一卷书成纪晚年”。团陂高中像他们这样德学双高的老师,不可胜举。这是团高之幸,更是莘莘学子之幸。在团高百年校庆之际,为这样的老师立传,既能告慰先贤,又能启迪来者。
文集以辛勤筑梦赞美学子,为校史增辉。“桃红李白三春景, 橘绿橙黄十月天”(金鹤年老师诗语),团陂高中百年之间,为国家和人类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不乏杰出校友。我所熟知的前辈有姚伯初,同辈有 “三王”——王建枝、王秋良、王秋旺。十五年前,我路过武汉地质大学校门,见门头挂有横幅标语:“热烈欢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姚伯初亲临我校讲学”。之后的一天晚上十点多,我又在央视看到关于他的专题片,介绍他到南海考察,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关于可燃冰的论文。我还当即打电话他,表示祝贺。大约十年前,我在壶口瀑布返回西安的车上,见一群戴着“西安交大”校徽的大学生,便问他们“你们知道王秋旺教授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认识,他是我校的名牌教授”。去年他和另一位校友王秋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王秋旺就曾跟我讲过,他很少在凌晨一点以前睡觉。我们的杰出校友,在为民立功、为国争光的同时,也为母校增辉。然而,杰出校友再多,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的平凡校友,他们不能像经商成功人士那样,能捐款几万几十万,为母校发展添砖加瓦;也不能像从政成功人士那样,以其高级别、大声名为母校争得荣耀;更不能像“三王”那样,以其科技成果而造福人类,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作出自己的努力,这平凡中也有伟大,这平凡一样值得尊敬,一样是母校的光荣和骄傲。
“一篇校史从头读,别梦依稀赞逝川”(金鹤年老师诗语),该文集虽未冠校史之名,却有校史之实,且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读着这本文集,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为团高的历史而骄傲,我为团高的老师而骄傲,我为团高的校友而骄傲,我为自己是一名团高学子而骄傲;读着这本文集,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借此机会,向母校致敬,向老师致敬,向校友致敬!
高德华2019-10-14于团陂毛畈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