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作者: 南风知我意乎 | 来源:发表于2020-11-12 01:10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懂的人很喜欢,不懂的人却把它列为烂书。

我喜欢这本书,在此写下一点感悟。

在此先摘抄原文以下几处

摘抄一:“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主人公霍尔顿在跟妹妹菲比讨论他喜欢的事的时候,他说出了他只是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这之前他说了他喜欢那个说实话被人揍选择跳窗的同学,喜欢那个在叙述考试中那个抓不住重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同学,喜欢弟弟艾里,然后他说到他只是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那些冲向悬崖的孩子。很容易理解他想要守护的就是那些坦诚实在,不虚伪做作的纯真孩子,但是这个理想伟大的不切实际,这是圣人一般的心怀,很难引起普通人的共鸣,毕竟守住自己就不容易了,更何况千千万万个他人。我更喜欢理解成他想要守护的是一个又一个自己,守护真诚的自己不堕装模作样的虚伪,守护善良的自己不堕欲望的贪婪;守护美好的自己不堕丑陋的邪恶……他要的只是守住本心而已。

摘抄二:“这就是全部麻烦所在,你永远找不到一个不错而且安静的地方,因为不存在。可能你以为有,但是你到了那里后,趁你不注意,有人会溜进来,在你眼皮底下写上“操你”两个字,不信你什么时候试试。我甚至在想,如果有一天我死掉,他们会把我塞进一个坟墓,还立个碑,上面刻着“霍尔顿·考尔菲尔德”,还有我哪年出生,哪年死的,然后就在下面,会有“操你”这两个字。说实话,我对这件事有把握。”

霍尔顿不喜欢这个世界的丑陋,虚伪,肮脏。他想要逃离到人烟稀少的大西部,在一个大山里做个小房子,装聋作哑的过一辈子,这样就不会有人装模作样的找他谈话,他也省去了装模做样的去搭理这些谈话,但是可悲的是世界上难以有真正的清净之地,即使连死者的墓碑也未必。这也注定了霍尔顿终究是逃离不了的。

霍尔顿与安托利尼先生的对话是极有深度的一次交流。

摘抄三:“你不是第一个对人类行为感到困惑、害怕乃至反感的,在这方面,绝对不是只有你。”

摘抄四:“最重要的是——他们十个里头有九个比那些没学识的思考者更谦恭。”

发现世界虚伪,丑陋的不会只有你而已,但是有些人确能和世界极好的相处,是因为他们拥用丰富的学识来平衡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不同。可以不赞同世界的虚伪,肮脏,丑陋,也包容了世界的不一样。正如论语里那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自己的思想,但是也能包容,不排斥他人,与世界与他人能和谐共处,小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却不包容任何事。

摘抄五:“可是我很清楚地看到,你就为了一个极不值得的理由,不是这样就是那样,正在轰轰烈烈地死去。”

摘抄六:“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因为不喜欢这个世界,而折腾的让自己不得安宁,不是睿智的,真正的成熟是与世界谦恭相处,和而不同,为理想而奋斗不止。

摘抄七:“千万别跟人说事儿,说了你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

回忆过去的时候,回忆里的人和事都会一起变得美好。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霍尔顿发现世界是虚伪的;

第二部分:发展。霍尔顿计划逃离,却发现逃离不了。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这文章的主题似乎很消极;

第三部分:升华。霍尔顿与安托利尼先生谈话,告诉我们要接受世界的不同,和谐的与这个不同的世界共处。虽然世界满是邪恶,虚伪,丑陋,但我们要热爱世界,保持住自己的美好。

人看待对世界的三个阶段:世界是美好的,总是充满期待→世界太混蛋了,我不喜欢这个世界→世界虽然很差劲,但是我还是喜欢它。

我觉得读懂这本书的人,应该是第二,第三阶段的,多少是有些忧郁的。文中的霍尔顿正是处于第二阶段,痛苦,孤独,迷茫。最后也是终于跟世界和解了,向第三阶段进阶。

没读懂其实何尝不是幸福的。

读此书的心路历程:主人公是个叛逆爱说脏话令人讨厌的孩子→主人公孤单的让人心疼→逃离不了的无力感→学会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豁达。

最后霍尔顿没有成功逃离,又悲又喜,悲是因为根本逃离不了,逃离到哪里都一样,只不过是换个圈子重复同样的事情。喜是以为霍尔顿开始正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与世界和解了。

既然人生是一场逃离不了的庸俗,唯有修炼内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ku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