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百家杂钞》之庄子《马蹄篇》
此篇还是在讲自然之道与圣人教化的对比分析。庄子一直认为,要按自然之道,顺利万物的本性,不应人为去进行干预。这世人的纷争和变化都是被管理出来的,是圣人的过错。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观点是有偏见的,同样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庄子的观点一直是旁枝末节与此了有关。在庄了看来,人类社会就不应该有管理者,不应该支建立什么仁义制度,人应该和动物一样按天性生活,人应该与动物一样在自然界中自由生活。
庄子先由马引入话题,说到马是自由的,可来了个伯乐就给马定下了各种规矩,为了达到目的残害了不少马,伯乐给马带来了灾难。我不知这个伯乐与会相马的伯乐有什么关系。庄子里的伯乐是对马进行了进一步的驯练,而别一个伯乐是会相马,能识得千里马。无论哪个伯乐,要说天性,要论自然,那马这个动物从原始之初就是自由的动物,从何时开始马被人类驯服了,成为人类使用的助手、工具。驯服之前的马是自然之马,而驯服之后的马,就是人类的马,人类的马被人类用来实现多种目的不也是自然的一种行为吗?
庄子说管理者要让人们按天性生活,不应该去赞扬那些会做陶器、木器的人。人人都以自然状态生活最好,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问题来了,做为一个由人构成的群体,大家都自然去生活了,那还要学习种地做什么,地里有什么就吃什么,就如猴子、绵羊这类动物。人有意去驯化农作物,这也是在改变植物的自然之性,为了让谷物生长的好就要铲掉其它的植物,否则就会出现草盛豆苗稀的景象。可这不正是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吗?所以要说自然状态,人做为自然中的动物,应该自然的生活,自然中有什么就享用什么,而不是去改变谷物的生活习惯发展成农业,也不能去改变动物的习惯发展出牲牧业。而我们人类社会中的牛马羊家禽都是如此来的,都是被早先的人类驯化出而来的。这本就自然发生的变化,与是否是圣人教化无关。
庄子看不过儒家的圣人之道,对所谓的仁义教化不赞同。他认为就是因为仁义教化的流传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于人心失去了原来的自然之道,所有能了纷争,有了利益取舍,所以天下大乱,被割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当会儒家把人分为君子小人之后,这世上就出现了分裂。如果每个人都成君子了,这世间了就没有君子了。反过来,全都是小人,那不也就没小人了。所以人对人有了区分,人和人之间的纷争就存在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庄子指责的也对。
我们从今天的角度看,我们有了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更多的人类发展成果。所以可以认为庄子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也没有对人类社会做更多角度的认识和分析。 人类的群体构成了人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做比较时要用综合数据来说话。相比过去的时代,今天的人数是不是增长了,今天人类的生活是不是整体更好了。至于庄子看到人类为利益而发生战争,这正是人类交换发展后的结果。人类整体发展了,创造了新的事物,人类的天性为这个世界创造了新财富。而人类的天性也为了这些财富发生纷争。所以以自然这道生活时,人的天性一定也要考虑在其中。庄子的自然之道一直集中在动物,植物再到自然之中。可对于人的天性好像只到了了恶的一面,而没有着重去开发善的一面。从人性的发展过程看,出现圣人,出现大盗,都是人类天性的表现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