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南诏王皮逻阁在大理西洱河畔两次大败唐军,大唐帝国发动的天宝战争彻底失败。有着雄才大略和远大抱负的阁逻凤,以胜利之师为唐阵亡将士筑冢,“祭而葬之”;立《德化碑》,表明叛唐的迫不得已和希望与唐修好的心曲。俘虏大唐西沪县令郑回,让自己的儿子、孙子拜他为师。阁逻凤死,孙子异牟寻继位,郑回任清平官(宰相)。在郑回斡旋下,南诏重归于唐,称雄南天近两百年。
皮逻阁、异牟寻何等的英雄,他们没有想到,子孙后代没有遵循和唐的路线,以至兵戈再起,且后人一代不如一代,南诏越来越弱。他们更没想到,902年,郑回后裔郑买嗣起兵,杀死南诏王舜化贞及王族八百余人,灭南诏,建大长和国。
郑回后裔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彩云之南一时乱政纷起,朝代更迭不断。929年,赵善政灭大长和国,建立大天兴国;930年,东川节度使杨干贞灭大天兴国,建大义宁国。直到937年,白族人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头才换大王旗的乱象得以落下帷幕。
如果说,奴隶制帝国的南诏在洱海地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前期一代代的南诏王那种气吞山河的胸襟,留给后人的只有崇拜和仰望。那么,在奴隶制向新兴地主阶级过渡的转折时期,更应该是英雄辈出,舍我其谁的年华。只是,郑买嗣之流只是为了登临权利之峰,图的是荣华富贵,奔的是及时行乐,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这一个个的国号,透露的是一种浓浓的因循守旧气息,祈求的是上天的赐予,维护的是那已经陈旧腐败的体制,结果可想而知,王朝短命也是天理。
难能可贵的是,白族人段思平的登场,终结了旧世界的幻想,扬起了大理众多新兴阶层的希望。段思平看到了南诏后期的朝政腐败和内忧外患,看到了从902年到937年南诏灭亡后的30多年间,洱海地区那三个短命王朝的仓促更替、民不聊生和分崩离析,更看到了大唐帝国和大宋王朝的强大和发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夺取政权的段思平也想改变奴隶制政权,建立大唐大宋那样的制度。他引进儒家理念,实行新政,改革旧治,推行礼治,取国号为大理,意思是要大大调理各方面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理治同义,大理即大治,大治大理,富国兴邦,固万世基业。
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无疑是不同凡响的,他的思想和行为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思潮和发展。推行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治国理念,中兴大理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历史却跟大理国开了个玩笑,等不到段思平大治大理的铺开,王国的旧势力开始了维护权利和利益的内斗和清剿,并随着段思平的离世和子孙的走弱,开国时的雄心抱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理国的建立,是段思平联合六方势力起兵的结果,某种意义上,大理国皇帝是六方势力的共主和联盟的执行者,不能过于孱弱,也不能过于强势,政令还需要六大姓氏的认可才能通行。表面看,皇帝集权力于一身,实际上,王国祭祀和行政两件大事,就分别由段姓和高姓把持,皇帝只是政治力量平衡的产物和象征。一代英主段思平死去,他的子孙也踏上了日暮西山的征途,大权旁落,政出世家,先还有六大姓氏相互制约,后来高杨两姓朝廷争霸,最后只有高姓一家独大,段姓皇帝已经成为傀儡。1094年,高姓族人高升泰干脆废掉段正明,自立为王,国号大中国。只是谁都想不明白,高升泰称王三年,死后交待,将天下还给段姓后人,大理得以复国。以大中国为界,大理国分成了前大理和后大理两个时期,后大理时期,大理国皇帝与臣子共治天下,形成了历史上的“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
大理是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藏地密宗交汇之地,举国笃信佛教。大理国那一个个不成器的皇帝小儿,稍有挫折就避世修行,躲到天龙寺那妙香佛国的梵音里寻一方清静。有那么几位有志向有作为的皇帝,还想大治大理的做一番成就出来,只是动作大了,动摇了高氏一族的权威和利益。高氏家族在经历了一番谋划之后,将段氏皇族有才能的人全都逼进了寺庙修佛,还美其名曰逊位为僧。大理国存世300余年,历经22位皇帝,出家为僧的皇帝高达9位,这肯定是不正常的。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一度让大理国声名鹊起,段正严、段正淳被塑造成了两个慈祥谦和、爱民如子的大理国皇帝,为了给段誉(原型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段和誉)铺垫和执政,主动逊位为僧,那种源于远古禅让的神话,沉醉了多多少少的读者。然而,天龙寺那袅娜的佛香里,隐藏着多少的抱怨和多少的无奈,恐怕谁都说不清楚了。
1253年,当蒙古人的铁骑驰骋在苍山脚下时,大理国成了成吉思汗后裔的牧场,最后一任大理国皇帝段兴智没有丝毫的反抗,逃跑被俘后,乖乖的回到大理故地,高高兴兴的做起了元朝的大理世袭总管,让我们看到了又一个阿斗的身影。反而是被人认为是监国盗贼的高家后人高泰祥在姚州抵抗蒙古军队,直至被俘殉国,多多少少也让人看到了大理国的血性。在高泰祥被害后,忽必烈有感他的气节,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直至几百年后,清朝改土归流时才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烟尘已经散去,大治大理在王国没有得以推行,多少成了大理国皇帝段思平的遗憾和无奈,但大一统的趋势却成了历史的必然,儒家礼治理念得到了认同。还有,高氏家族与段氏皇族共治大理时期,修建东都拓东城(今天的昆明)、兴修水利、重视农桑、鼓励通商等一系列的措施,加上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虽然没有做到富国安邦,却也成就了大理国这一时期的物阜民丰和百姓的安居乐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