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这么阐述悲剧和喜剧,"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亚瑟杀掉自己的养母潘妮时,他微笑着说,“我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没有料到,它其实是一出喜剧”。在他亲手掐掉了自己人生中唯一的爱和希望之后,黑暗深处的小丑已经完全吞噬了亚瑟。
如果之前的亚瑟在去做心理治疗的时候,心理咨询师可以多一点耐心;如果在公交车上他哄逗小孩的善意没有被曲解;如果他的同事蓝道在他面临失业的困境时没有落井下石;如果在地铁上那三个金融醉男没有刻意挑逗侮辱他;如果他没有知道潘妮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他的童年不是被虐待的;如果莫瑞没有在节目上恶意模仿中伤他的表演、否定他的努力,使他的梦想破碎……那么他或许不会被黑化。
但是一切有如果吗。
答案是没有。
现实一步步的又一次次地将亚瑟推入绝望黑暗的深渊。
新闻报道里反复报道着哥谭市的垃圾已经堆满了街头,随着摄影镜头移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路边堆满了垃圾,老鼠在街道上乱串;贫穷无望的人们依然活在狭窄肮脏的房子里;城市的建筑群是工业时代的冰冷暗黑风,镜头所扫视之处,没有一丝明亮和温度。贫穷、学历低、能力欠缺的底层人员的悲惨境遇丝毫不影响富人贵族们在豪华的宴会厅里欣赏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哪怕歌舞升平的外面是一群极度愤怒的市民在讨伐当政管理者的无所作为和冷漠。
电影里多次运用对比的镜头,赤裸裸地将残酷、冰冷、黑暗、血腥一次次地撕裂出来呈现给观众,也将在悬崖峭壁随时崩溃的亚瑟一点点撕碎了。
当然,导演和编剧并不打算把这部电影拍成以往好莱坞大片主角们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的斗争和自我斗争之后,迎来一个好结局的模样;而是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亚瑟这个“小丑”按在了极端的人生困境和黑暗深处,让他彻彻底底地绝望、黑化。
他说,“我没什么可失去的了,没什么能再伤害我了。我的人生只是一部喜剧”。
如果说之前的亚瑟️怀着善意和希望活着,那么之后的亚瑟是便从地狱重生的“小丑”,势必要将社会文明虚伪的外衣扯掉,势必要破坏不公平的所谓社会规定和规则。
如果亚瑟的人生真的是一出喜剧, 那么悲剧又是什么。
我想,悲剧大概是亚瑟在上莫瑞的节目里说的那句话:各位都太了解这个社会系统了,你们决定是非对错,就像你们决定什么好笑或者不好笑。
这句话的另外一层意思是:无论像亚瑟这样的人物多么努力地想好好生活和工作,但是他们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这个社会的话语权依然在少数富人的手里,而掌握这个话语权的那些人对亚瑟这类的群体从来都是不屑一顾。
所以以亚瑟为突出代表的这类群体,所有努力活着的价值早已经被破坏得体无完肤。这就是悲剧:活着毫无价值可言。
你以为你努力你就可更靠近阳光和温暖了,但是金字塔里的人却站在高处叉着腰说:嘿,朋友别白费力气了,这里永远不欢迎你们。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男主在长达几十年的冤狱里一直坚信希望和自由的可能,在最后他终于靠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越狱成功;但是在这部影片里,希望和光明从来都是黑暗里的星星点点,一阵寒风袭来便瞬间被扑灭。
这是荒诞的超现实世界,也是荒诞的悲剧和喜剧交织的世界,影片映射的是部分现实也高于大部分现实。
杰昆菲尼克斯入木三分丝丝入扣的表演加上影片里充满暴力、黑暗的艺术化镜头,使我们分不清到底哪些是亚瑟的现实世界,哪些是他的幻想。
但是这真真假假重要吗,不重要,影片从开始到最后留给观众的遐想空间很大,你可以认为是一部R级片子,也可以认为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文艺片,更可以认为它是一部反人类反社会道德的影片。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然而掩盖不了的事实是:这是一部非常经典有耐人寻味的好电影。
电影尾声,亚瑟在车祸后清醒过来时,他睁开眼看到的哥谭市是一片混乱的画面:汽车连环相撞,交通混乱堵塞,黑暗里几乎都是戴着小丑面具的人们,有人放火打劫,有人开枪杀人,更多人是庆祝着这混乱时代的来临。而亚瑟,作为小丑之王,用手上的血在涂满白粉的脸上画了一张笑脸,张开双手,雀跃地迈开了舞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