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气温骤降,还没来得及裹上厚重羽绒服的我,已然涕泗两行。不得不唏嘘这北方的寒冬难耐,健康诚可贵。
钟鼓楼外,身着五花八门靓丽衣着的主播们在寒风中争奇斗艳,只为博得关注。这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平台都在争先恐后的吸睛。注意力成为了这个时代难能可贵、极力争取的东西。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暑期在餐厅兼职的我终于迎来了高考成绩尘埃落定的时刻,很荣幸上线了,在那座三四线城市以外的小地方,这于我、于父母都是高兴事一桩。下午专门请了半天假,去完成人生中的这件大事——填报志愿。
什么都不懂的我,父母对此也是一概不知。这个世界有他既定的生存法则,我也逃脱不了。买上一兜水果去了大大家里,他是公务员,娘娘是教师。在他们家里,我略显的生疏,之前也从未来过。还好,大大是一个极其随和的人,见面后直奔主题,一个帮我查各学校的往年录取分数线波动,一个查位次,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学校的选择,当时还是有点儿懵懂的,本打算先选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看来,有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已然是很不错的选择了。自己将所报院校的志愿如数填满,心里想着:自己选的最起码比学校调剂的好。最终,被新闻学专业所录取。
那天,天气依旧很炎热,蝉虫叫嚣着,似乎在宣扬这是他们的主场,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录取通知书如约而至,快递小哥满头大汗,见状,我去买了个老冰棍,连忙递了过去。这一刻说不上欣喜,也说不上激动,大抵是一份期望,一份新奇、一份等待。
金秋九月,我拉着行囊和父母来到了大学。当天还是有一丢丢的兴奋包含其中,这种感觉在开学后平淡的日自己逐渐捻成碎片,一点一滴不见。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在报社、电视台实习,不做光鲜亮丽的女主播,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打杂者也是蛮好的。那时候学校办了校内的报纸,我作为社团的一员,负责校对一职,即使工作相对于新闻部采访来说简单不少,但能在这报纸上登上我的名字,也是满足了我那一点虚荣心。
时光辗转反侧,先后各大资讯、视频类APP争先恐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个人IP呼声也日渐拔高。有极强自制力的人都去做自己的号了,短视频逐渐一家独大,巨大的流量红利引发众人前赴后继的去分这块蛋糕。
作为边缘城市的一枚小白,毕业后便进入了报社。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报社一改往日的朝气,除却略惨的办公环境,全员都人心惶惶,寻觅转型,但又在担忧着自己是否能够追得上这列火车。
确实,繁冗的出版流程、高昂的宣传费用、刻板的奖惩机制都是阻碍传统媒体发展的动力。诸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选择了去科技含量高、发展快的媒体标杆,社会的发展必然是良性循坏亦或者恶性循环,这是企业的缩影,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了年纪的想安安稳稳的熬到退休,不改革也不出错,殊不知,每一刻的维持现状并不会保留原有磨样,别人都在跑了,你还在原地,剩下的只有和同行间的渐行渐远的两只分影,逃离最终只会被抛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