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第十六卷讲义第三十面
在本经当中的第一大段讲到: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这个圆三谛理,主要是二个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这一念心,第一个了解它不变的体性,第二要了解它随缘的作用。
我们比较习惯性的想法就是在随缘这一部份,你看我今生是个人,我就以人来当作我生命的自体;我来生变成一只蚂蚁,我就以蚂蚁为自体,一个卑劣的蚂蚁;蚂蚁的罪业受完了,我过去布施持戒的善业起现行,我变成一个庄严的天人,又以庄严的天人为自体。
我们这一念心习惯性是向外攀缘,在因缘当中迷失了我们自己的本性,我们很难回家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流转一直不会停止,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死了以后,他生命没有结束又创造一个生命,死了以后又创造一个生命,因为我们妄想一直没有停止,轮回也就不会停止。
所以祖师慈悲,告诉我们:什么是你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习惯性的时候心是这样出去的,这个时候它这样子再进来,回光返照,你不要老是向外攀缘,你看拜佛也是向外攀缘,读经也是向外攀缘,你现在开始眼光要向内:
我生命的原点是什么?我从什么地方来?我父母未生之前是什么面目?
就是本经说的那种寂常心性。你说找到寂常心性干什么?非常重要!
第一个、你能够发起菩提心,你相信你可以成佛,因为你找到你的寂常心性,你知道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就相信所有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因为它都不真实;你相信所有的善法波罗蜜都可以成就了。所以我们今天的菩提心是依止寂常心性而建立的。
第二个、净土宗往生的信心也是根据寂常心性建立的。你看我们是罪障凡夫,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你凭什么跟他感应道交?从因缘上来看我们是配不上的,我们一点都不配,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阿弥陀佛自己创造出来,我们应该是没有份的。因为我们跟阿弥陀佛的本性是相同的,所以在本性当中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们在研究大乘佛法要掌握二个主题:一、随缘性。随缘性讲到因缘,那就是差别,十法界的因缘果报,每一个人各式各样,没有二个众生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讲到不变性的时候,你看大乘佛法《华严经》最后、《法华经》最后,怎么样?入不二法门,自他不二。
我们从这么多的差别当中,找到我们每一个众生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跟众生有一个交集的地方,我们的心假设跟佛陀没有共同点,那完蛋了,佛陀要救我们都没办法。
什么是共同点呢?
把我们这一念心归零,把因缘法归零,佛的因缘法也归零,二个人都把心带回家的时候,大家就入不二法门。佛的本性是如,众生的本性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你看所有的本尊相应法一定要通达自他不二,你的念佛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信心,真实能够往生,真实能够带业往生。
这就是本经所要发明的大乘不二的法门,所谓的寂常心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