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句话:用选择和努力去惊艳时光,而非用抱怨和等待荒废时间。我觉得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我看完《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的最深切的感受。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早已上映,大家对它的评价是这部电影的历史文化价值比较大,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唐朝的历史,对唐诗有更加真实地解读。
但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觉便是上面那句话。
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敬佩的是高适。
高适拥有一手好的高家枪法,可是当时高家早已没落。即使空有武艺,也很难有报国之门。父母去世后,他便准备去长安,在路上遇到了李白。李白跟他一样是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他们一起想走行卷这条道。可是行卷这条道岂是为平凡卑微之人准备的。于是,他们吃了闭门羹。于是,李白赴扬州。高适继续去长安。
到了长安之后,高适拜访旧交无门,便想到了用高家枪法来争取机会,只可惜,还是没能如愿。在回乡之前,他决定去赴李白的一年之约。
在扬州,高适见识了裴家剑法,便深知自己武术不精,于是回乡刻苦习武,并开始了学诗。即使他自己读不进去,他也是让村里的书童给他读。就这样,他文武双进。
后来,李白在长安得意之时,他又去了一次长安。因为对李白诗酒人生的不赞同,他准备回乡。但在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召下,他去了军营,从此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直到后来,安史之乱,他成为三镇节度使,他自己的人生理想慢慢实现。在军营里,他是一个诗人。在诗人里,他又是一个“高官”。
如果没有几十年回乡的厚积薄发,我相信,机会是不会垂青于高适的。
高适的成功,就在于,他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努力。所以,选择和努力很重要。
相比,高适来讲。我觉得李白倒是有些随波逐流。
李白也是才高八斗。可惜他是商人之子,在唐朝,商人的地位还是比较低下的。行卷之路走不通,他便开始了诗酒人生。看似是浪荡不,其实有些时候有失原则和底线。比如说,他想改变人生选择入赘,比如说他想建功立业选择高歌叛乱的永王。我觉得这些,在高适身上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在他的入世之路上走不通,李白便酒肆歌舞、寻仙求道、,不问方向入仕。当理想不能走进现实时,李白选择了一次次退缩、逃避和曲径。最终,虽然他诗名大作,但就自己的人生来讲,并不是那么完美和成功。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一定的虚构成分。我们不能真正地走回历史现实,只是从电影中得到一点个人的人生感悟。
如有不对之处,敬请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