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导引
《易》,被视为哲理经典,被尊奉为儒家诸经之首,至今仍为论者称道,地位很难动摇;瓷,象征着中国传承技艺对世界的一项伟大奉献,在海外,瓷(China)则成了中国国号。
《易》可看成是东方思维的哲学基础;瓷,体现承传文化的独特实践,辅成关系可证。

孔子与《易》
孔子晚年才对《易》入迷;而孔子及其弟子们论《易》,在很多方面是对《易》学在人文基础方面的肯定。孔子身处春秋乱世,虽然跑了许多地方,各国君王很少听他那套理论;各行其是。失望之余,孔子回到鲁国讲学,对《易》学的解读、传注、拓展,下了很大功力。惜乎,学《易》过晚,阐述似乎意犹未尽。但,孔子对《易》是肯定的,把《易》学看成是敬天、礼地、法祖的理论基础;进而则把家法族规,提升为礼制或礼治,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一直未能如愿。

老子与《易》
被道家列为至尊的老子,从另一视点去释解《易》理,认为应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无为而治视为理想。看来,儒家论《易》,侧重在“人文”;道家论《易》,则偏向“自然”。

佛学与《易》
佛教引入中国后,又导致《易》与佛学的相互影响或学理冲突,终而形成某种实用主义的“儒”、“释”、“道”三者合一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指点人文实践;或曰以易理、易数为基础的东方哲学。
瓷
“瓷”,是中国对世界人文发展的伟大奉献之一,海外则把“瓷”美誉为中国的国号(China)。理论与实践的辅成关系是免不了的,具体表现可以在历代瓷品中有所反映。

陶瓷,从史前到今天,伴随着东方文明拓展约万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史前阶段,在陶瓷技艺均有独特成就或时代风尚,以及《易》和瓷的相互关系,颇值注目。瓷的技艺,成熟期在宋代,其顶峰则为清代康、雍、乾时期;再后则开始下滑,直到不可收拾。
宋代是中国技艺发展的最佳期之一,方方面面在当年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技术角度比对,大约早熟了几百年,惜乎未能持久。
北宋时期的文化与技艺成熟,在很多领域里,是和盛唐时期的文化积累有关的,安禄山引发的战乱,导致唐代政治和文化、技艺中心迁移;是某种既不情愿、也无准备的文化与技艺普及运动。避乱偏安也促使道家隐逸,顺乎自然等思潮传播;这也是晚唐和五代十国的政局分裂背景。

后周的文治武功虽然又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政局;但,因时间过短,仅为北宋提供了天下一统条件;陈桥兵变,赵氏黄袍加身,又以杯酒释兵权等谋略安定大局,却留下了武备不足等败笔,矛盾潜伏;北宋文化与技艺的百花齐放局面颇类强弩之末,虽曾领先一时,但很难和欧洲文艺复兴去对比,终而使北宋消亡。
有宋一代,道教兴旺,皇室信奉道教,并以国力帮助道教拓展;道家数、术,也引领了一代风骚,其核心,则为道教所释读的《易》理和《易》数,或《易》术。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也会反过来去提升理论。《易》和瓷的关系是颇能说明问题的。随着道教对《易》理的普及,文人对《易》的解读、探讨等研究,也下了极大功力,留传至今的《易》学专著,也多有宋人手笔,不可不察。道家解《易》的经典或文史汇编,也多成于宋代(特别是北宋),无须更多说明。
上述背景或主题,往往反映在瓷品中;如:造型崇尚简朴、肃穆,色调也往往单一;尺度则尊重阴数和阳数(皇家祭礼用瓷品对此更为强调);图案纹饰也显示有八卦符号、神仙故事……
伊世同教授简历

伊世同(Yi Shitong)教授,1931年4月25日~2008年7月,满族,吉林市人。早年学美术,任中学教师,曾获教展特等奖。被评选为沈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得金质奖章;后自学天文学和天文学史。1956年,应国务院专家局、编译局、高教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五单位联合招聘高级知识分子委员会聘约,来北京天文馆;1991年退休。曾筹办中国天文博物院与世同研究院,任院长;兼西藏自治区天文学主管教授。为中国天文学会、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科学技术史学会会员、易学顾问。
在国际科学与文化交往活动中,曾任国家科委中国科学中心顾问和比利时王国国际科学委员会委员。指导过古代天文仪器复制工作;复制的康熙天体仪陈设于比利时鲁汶大学。出国讲学访问过欧亚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著作有《中西对照. 恒星图表1950. 0》上下册(科学出版社)等图书十部;各类论文约三百篇。此外,也在筹办以天地学科为主题的大自然园林或保护区;研制以天地学科为主的教具或仪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