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肯定都有过这种感受:
每当自己想要变得更好,但是发现总是达不到自身期望,无力改变现状的时候,就会陷入一种强烈的自责和焦虑情绪中。
比如“我想减肥、我总是熬夜,我又没有学英语”等等,三五年过去,同一个自己,还是同一个愿望。
在我们“想做”和实际“做到”之间,好像总是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而造成这条鸿沟的原因,在很多人看来,都是由于自己缺乏动力或者意志力薄弱。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福格却不这么看。
福格认为,无法改变,可不应该把这个问题算在自己身上,而是我们为做出改变所采取的方法不对。
换句话说,能否实现改变,就事论事地说,这是一个行为设计问题,而不应该被质疑是个人能力或品质出了什么问题。
那福格这是在为我们无法改变找借口开脱吗?还真不是。
福格已经研究人类行为超过20多年。
可以说,行为设计学这个新兴学科就是福格一手创办的,他是斯坦福大学的行为科学家。
迄今为止,福格的研究成果也已经帮助超过12万人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改变。
在商业领域,福格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硅谷亿万富翁制造机”。
因为福格曾指导学生创造了一系列风靡世界的互联网产品,比如在美国大火的社交软件Instagram和clubhouse等。
可以说,基本上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和用户研究的底层逻辑都离不开福格提出的这套行为模型。
那么,这套行为模型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福格做出的巨大成就在于,他把人类产生行为的本质,简化成了一套通用模型。
而这个模型要素极其简单,就三个:动机、能力和提示。
福格认为,当这三要素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
说到这,你可能会和我一样觉得奇怪:
每个人的想要改变的行为不同,有消极的、有积极的。
促使改变的原因也不一样,每个人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也不一样。
说到底,人类的行为太复杂了,怎么可能能用一个这么简单的模型就能解释得通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曾经一直困扰福格很长时间。
经过多年的研究,福格终于在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背后,找到了这种共通之处。
这本书中,福格第一次完整分享了行为设计的模型与方法,期望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来真正理解人类行为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福格行为模型说的是,当动机、能力和提示三要素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
运用这个模型,我们可以理解人类行为的机制,从而更好地观察这个世界。
在方法层面,围绕“积极情绪创造习惯”这个行为设计的核心。
如果我们想要真正实现改变,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黄金行为。
其次是从一个微小的习惯开始,找到“对”的提示。
最后是立刻庆祝,让自己感觉更好。
如果以上这些步骤你觉得还是有些复杂,不太记得住,我建议你一定要把握住这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要做自己已经想做的事;
第二,坚信简单才能改变行为;
第三,想办法让自己不断感受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