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件事情的契机,有了这样的想法:处于精神疾病中的个体,不是真的治不好,反而是因为个体潜意识不想好起来!如果无法治愈的话,可以一直地逃避下去,从而达到不需要面对社会的目的。(有时候,比起面对残酷的社会,对于一个精神内耗严重的个体来说,逃避成了“最好”的选择。)
虽然这样说有些难以置信,但是,这却是一个恐怖和无力的事实。
阿德勒在《儿童心理学》中说过: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精神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更多的是长期的自我压抑与对抗压抑的另一股力量之间地激烈斗争(简称精神内耗)的结果。这种精神内耗往往是从童年已经开始孕育,伴随着个体一起成长,任其发展下去,个体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从而怀疑他人看不起自己、嘲笑自己,更甚者会怀疑他人想要伤害自己。
当产生了社会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两种行为:躲起来的防御行为或者先下手为强的主动攻击行为。
比起主动攻击行为,大部分个体会采取默默躲起来的防御行为。
那么,个体为了让自己躲起来的行为显得理由充分,为了可以“安全、安心”地躲起来,有可能产生许多躯体的不适感,例如:在人多的地方会脸红心跳、不敢大声说话、说话会结巴、头晕目眩,甚至是窒息、晕倒等等 。
这些不适感再次使个体证实了自己身处社会是危险的,为了使自己舒适起来,个体顺理成章地选择减少与社会接触,久而久之,就会很难再次回归社会了。
上面举的例子是比较轻的症状,只要个体有了想要好起来的想法,是比较容易走出来,重新回归社会的。
但是,还有好多情况是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才能重新走出来,或者一辈子自怨自艾无法走出来的,沉醉于自己所编织的不幸之网中。
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有部分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自身存在着各种问题,不信任社会或者仇视社会等等,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思想传染给下一代,下一代自小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无法产生信任社会的想法,想要靠自己的力量脱离这种恶性循环,需要很大的力量。
爱是走出来的力量:爱人的爱、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关爱、同学的关爱、朋友的关爱、同事的关爱、社会人的关爱,这些爱,是想要走出来的个体所需要的力量来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给予自己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