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根据会议安排参观了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顺义校区),一个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从成立至今已有22年的历史,顺义校区是个社区型学校,学生人数不足六百人,可却达到22万/学年/学费。一个处处体现国际化的学校,勾起我对国际化学校的理解。
“国际化”学校考量方向不再是学校是否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不再是校园有多少外教执教,更多得是学校内部空间、教育模式、课程的设计。
学习空间的灵活、智慧、可重组性
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孩子,国际化学校需要更多呈现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开展,从集体授课转向个性学习,在青苗也有体现,可移动、易于变换的桌椅设施,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表”,老师研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青苗学校,看到了个性化学生的辅导教室,班级内小组制定的活动表。国际化学校还体现在学习空间的可重组性,这里就要提到学生学习教室的随意转化,打破固定功能的思维,学习区、活动区、休息区等空间的相互转化,青苗是把学生餐厅与学生活动展示区随意切换,这也让我想到艾瑞德的芝麻街、读书广场的运用,打破区域专有的功能,把空间还给师生,在芝麻街可以进行展示、分享,在读书广场可做交流、研讨、演讲等,所有空间都是师生展示学习的舞台。
“国际化”学校之我见学习方式的变革:主动、深度、无边界
以前学校目标是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学习固有的内容,并试图让所有学生达到唯一的标准,国际化学校突破这种强调标准统一的教学评价,允许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帮助他们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给予适合的教学评价。在艾瑞德六年级的走班上课、全校学生拓展课的自由选择都在体现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习成为兴趣,从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深度、无边界的体现,在青苗IB部分专题课程施行项目制,导师、小组学生立项研讨得出深入研究的结果,在艾瑞德课程深度化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际周课程的深入学习,四年级语文教学要求每个班级研究一个诗人、数学组跨年级跨学科知识点的罗列,都在体现着国际学校对于课程国际化的理解与落实。
课程建设的个性化、联结性、跨学科
在国际化学校,课程是王道,所有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学校能否适应未来学校发展趋势的考核依据,所有学生使用同样学习内容的局面将逐渐瓦解,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可进行优化和改造,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和学校理念的主张,青苗结合学校教育目标整合IB课程与人教版教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艾瑞德,同样在制定适合艾瑞德学子发展的课程体系,如数学低年级段的游戏课程,英语Smart绘本课程等,都在体现学校的课程以“儿童立场”为依据,以儿童的运用和理解掌握为目标。跨学科,在国际化学校也有明显的体现,单一学科的传教形式已落后,现在孩子对于知识的掌握更注重他的综合性,就如同一棵正在生长的树木,作为浇灌者只重视它的向阳生长,却砍掉它茂盛的旁枝,这样的树木能茁壮生长嘛?今年,小升初考试“走进博物馆”这样的考试题目,又一次印证了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跨学科,在国际学校中讲究学科的融合、可能数学课上有英语、音乐甚至其它学科的知识,在青苗注重学科融合,为了融合注重学科的教育戏剧化的呈现,专门有高段、低段的老师和学生教育戏剧的教室,让学科中渗透表演和理解的成分,参观时看到戏剧教室就让我想到了艾瑞德,想到了翁老师,一样的教育目的,一样的教育形式。我们开设的也有教师戏剧沙龙,学生戏剧课程,我感慨艾瑞德在课程设计上的高瞻远瞩,与国际接轨,我也骄傲在郑州在高新区有让孩子感受“国际化”教育的校园。
因参观了一所国际学校,有了以上对于“国际化”学校的理解,但这些理解只是我个人浅尝辄止的想法,只想表达未来的教育,未来的孩子,需要国际化学校给孩子最佳的课程,最好的引领,最实用的能力培养。
国际化教育在路上,愿与同行!
(以上文字只代表个人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