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际学校之我见

国际学校之我见

作者: 七爷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09:00 被阅读0次

1. 首先,深度思考取决于第一语言,第一语言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母语,少数也可能是双语中的他国语。国内双语学校的孩子,特别要注意保证母语阅读思考的时间,注重深度思考的训练。在双语环境中解决了英语的浅层次语言本体学习后,母语的深度思考能力会对英语作为工具的深度学习思考产生正迁移作用。

2.无论如何,母语需要足够强,对于二语的学习才会更有益,文化背景的铸造,价值观的形成,身份的认同,都离不开母语。很多人都会在孩子教育上产生各种焦虑,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肯定不够的,课后的家庭教育,精准有益的补充,恰当的示范等都很重要。甩手交给机构,寄希望于他人也不是最好的选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的时间还是长一些,尽可能做好家庭教育,打好孩子的底色,作为父母的我们责无旁贷。

3. 国际学校学术词汇不够反映出几个问题,无一不影响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精读的质量不高(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精读都是问题)。

不经过严格训练,孩子们读书不可能仔细。如果老师不日复一日地念紧箍咒,他们绝不会查字典,更不会耐心多读几行词条,也不会多花一点时间思考这个单词在语境下对应字典的哪个词条。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查字典、记笔记、思考、举一反三,基本功都非常缺失。

第三、老师没有通过选择阅读书目系统、高效地帮助学生积累学术词汇量的思路。

进入欧美的大学深造,成为一个思想成熟、有判断力的社会人,需要一套知识体系:希腊罗马、圣经故事、世界历史地理、英美的价值观和治理体系、文学名著,你都需要逐步积累,才能看懂严肃报刊杂志和学术著作。

国际课程水准不高的浅层及深层原因

国际课程在国内如雨后春笋的发展是中产阶级波澜壮阔的消费升级。80年代开始出国留学或者在外企工作的人,接触欧美同学同事,对他们的公共演讲能力、组织能力、旺盛的精力、开阔的知识面、抗压的能力、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印象深刻。

不少人得出一个结论,自己的小学中学大学连鸡肋都谈不上,下一代必须义无反顾地接受国际教育,追求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将个人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

国际课程的确立竿见影地解决了这部分家长很多的痛点:

既然在家门口就能以英文为学术语言,那么出国留洋可以推迟;

孩子们没有错过纯正口音的敏感期,口语的流利轻松地解决了;

国际班的孩子普遍比较阳光快乐,不像有些鸡血学校的孩子那样疲惫不堪没精打采;团队意识强,肯合作;

外教尊重孩子,孩子们乐观自信,思维开放。

然而这些锦上添花的加分项弥补不了学术能力薄弱的致命伤。经过前述的分析,学术能力不行的原因也不难总结。

第一,高水准学术一定是竞争的产物。

大伦敦地区中小学的学术水平在英国独占鳌头是竞争的结果。优质学校严重供不应求,家长和孩子不拼命难以进入理想的学校。国内所有传统的精英学校都是独木桥般的激烈竞争。国际课程早年都是随便进的,即使在今天竞争性相对而言也不值一提。而进入国际课程之后,校内的竞争在多数学校几乎完全不存在。

第二,国际学校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不需要读书改变命运,没有刻苦的动力。

许多家长相当尊重孩子,如果孩子认为课程乏味,大多数家长会认为是老师无能,于是轻易放弃。老师或者为了省事,或者出于商业性的考虑,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不吃一点苦头,学术能力如何建立得起来?

第三,虽然欧美的中上阶层也不需要读书改变命运,但是有相当多的孩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土壤的滋养下,发自内心对某些人文艺术学科和科学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有内在的动力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去学习,欧美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支持系统非常成熟。在学术上走得最远的往往是这样的孩子,而不是被家长强势高压拼命补习的群体。

国内的孩子缺乏这种天时地利人和构成的生态系统,难以被唤起对英文体系下学科的自发热情,尤其是人文学科——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欧美那么常见。

孩子们离开中国系统权威、压力和竞争下的学习,欧美的启发、开放和兴趣引导又没有充分补偿,陷入一个不中不洋的环境。

第四,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国际班基本上没有清晰的愿景、定位、细分市场、差异化、理念、风格和个性。“把最好的给孩子”、“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双母语”、“全人教育”、“国际公民”——这些大而无当的口号没有任何意义。

每个学校都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没有强大的领导力,外教基本没方向。他们对于孩子们低级的语法错误、单薄的词汇量、语境理解力的不足,常识和通识的缺乏,知识体系的支离

我大女儿去年考上剑桥,小女儿在小学三年级。我依然关注教育,但是对许多同胞家长的鸡血一直迷惑,他们在干什么也许连自己也都没搞清楚的。孩子的视野和人格健康成长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我想说这话我还是有点资格的。我的一个看法是,大部分读国内所谓贵族私立学校的学生最后大部分是素质和应试都被耽误了。

其实这个世界的运行原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通这一点,在哪里读什么书,其实就不一定这么重要了。

家长最该警惕的就是自己的固有的局限,它可能藏在所谓成功的过去经验里。小孩不是泥娃娃,塑造内心比塑形更重要。

有时候多刷一页题,就少看一本书

孩子要有留白时间,要去试错

孩子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内驱力是关键,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生活的好习惯,一生受用!

相关文章

  • 国际学校之我见

    1. 首先,深度思考取决于第一语言,第一语言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母语,少数也可能是双语中的他国语。国内双语学校的孩子...

  • “国际化”学校之我见

    昨天根据会议安排参观了北京青苗国际双语学校(顺义校区),一个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从成立至今已有22年的...

  • 学校管理之我见

    一、教师业务提升 1、金字塔工程 充分利用金字塔效应,让学校的正高、特级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曝光率,扩大学校...

  • 学校咨询之我见

    学校咨询四次,四周,每周一次的咨询让我近距离接近青春期初中的孩子。才得以孩子们的真实状态。这几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破...

  • 国际学校

    以前一直在不同地方听说国际学校 感觉既遥远又陌生 今天特意早一点赶到学校里面参观了一下 感觉完全到了国外一样 学生...

  • 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这个词儿大家都不陌生,很多网友最近听说国际学校这个词儿应该是热播剧《三十而已》。我那几天也粗略看了...

  • 未来学校之我见

    晚上七点,准时打开兴成长,聆听了吴教授的《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收获颇多,同时对未来学校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 未来学校之我见

    晚上七点,准时打开兴成长,聆听了吴教授的《未来学校离我们有多远》,收获颇多,同时对未来学校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 运城国际学校

    论《水浒传》中的文人 题目:《水浒传》文人形象研究 学校:运城国际学校 班级:七三☞星空 ...

  • 广东国际学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际学校之我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k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