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
之所以说“好”,是因为这问题虽简单,却涉及很多方面,但我只能是略谈谈。
要知道我国的文化在几千年里乃是以教化人民为主,官家把持了绝对话语权,所以虽然古人说“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曹丕《典论·论文》),但其实文化是和普通人——没有功名的人——不沾边的,因为大家字都不认识。
活字印刷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文章全靠手抄,保留不易,所谓流传于世无疑的是种幻想。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不是“他们”要出版的,那其实是由同时代人手工记录下来然后又经由后世不同的人收集、整理,慢慢成集,这才有机会流传下来。
所以那些我们现在所熟知并顶礼膜拜的名人们其实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并没有太多人“崇拜”的,所以才有“身后名”这个说法。
这里有两个例子,孔圣和诗仙太白。
先说孔圣,他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其实是“丧家之犬”,类似“厄于陈、蔡之间”这种倒霉事多不胜数,实在是没有什么人鸟他的。
他之所以被封圣倒是他的弟子们的功劳:他的言行被弟子们记录下来并作以修饰又幸运的被后世偶然发现啊呀我们的问题这老家伙怎么早就知道了还给出了解决办法了?厉害厉害,了不起。
后来被官家以他之名再掺些私货拿来忽悠百姓,于是为“教化”(其实是奴役)人民故,他和他的言论被抬上神坛,这就被封了圣了。
然而并没有谁给过孔圣半毛钱的稿酬。
再说李白。我们对李白的印象多来自于他那些光耀千古的诗篇,诗仙之名确是实至名归。
但李白其实是彼时世人眼中的疯子,杜甫的《怀李白》中所谓“世人皆言杀,吾意独怜才”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多读读野史就会有更明显的证据来支持杜甫的这个说法。
那么李白有没有所谓稿酬呢?
答曰,半毛钱都没有。
李白为人狂放不羁,好酒使剑,他的作品大多随感即录,那么“录”这个字又可以说明些问题,你们以为是他自己录吗?
绝不是的,是他人所录。
哪些他人呢?
答曰我只能猜测:文友、诗友、酒友……
这些人或录三五首,或录一两首,珍而重之收藏起来。
那么难道他们会给李白稿酬吗?
绝没有的。酒管够就很不错很够意思了。
据野史载,李白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乃是因为与他同时代有人专门收集他的作品。但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李白作品散佚极多,保留下来的最多只是小半而已。
直到后世有心人一心要将诗仙的作品结集,李白才有了专集,才能征服无数人得有大名。但毫无疑问的,稿酬自然无从谈起。
其实,今天我们所能够读到的文学典籍,其中大部分是有人有意识的筛选后的结果,更不要说频繁的改朝换代兵荒马乱给文化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以虽然由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浩瀚如烟海,能够保留十之一二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
当然,其实也还有另外一类例子,比如陆游。
陆游的身份不同,他是有功名的,活着时已经相当的有名气,像这样的尚健在的有文名的文学大佬的作品每作了出来就总有人争相传诵(比如欧阳修,比如苏东坡,都可以归为这一类),所以他们的作品能够保留下来的比例就比较大了。
但那个时候并没有所谓知识产权的概念,文人们的最大愿望是以文章经天地厚风俗美人伦,他们所作的文章大半倒是希望“读者”越多越好,倘有可能倒恨不得倒贴,又何来什么稿酬之说,所以照例半毛钱没有。
而著名的《老学庵笔记》放翁在世时并未流传出来。因为笔记者,和日记属性几近相同,作者多是记录自己的感想之类,倒不是要存心给人看,何况有些所记所感想的限于时局还不能见光。那笔记也绝非是陆游自己要“出版”的,多半是后人要编他的集子,就顺便一起编了进去给大伙长长眼。
所以,稿酬自然又是半毛钱都没有。
当然了,这篇文其实只不过是心里这么想了然后就这么写了,权当是随口谈谈吧。
至于谈得效果如何,则我只负责谈,哪里还管什么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