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信息制造、传递、收集的过程,因而沟通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事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它的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在传统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存在及其传递形式主要局限于语言、文字印刷形式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沟通形式上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多样化的沟通需求,同时不宜于信息资源的跨地域共享,容易造成地区间信息资源的巨大不平衡。与之相比,网络沟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本文主要从网络沟通的特点以及网络对人们的生活行为以及心理的影响方面展开。
Abstract:
All the activities of human society are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collection. Therefore, communication is anongoing process all the time. Communi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people through language, words, symbols or other forms of expression. In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the main form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ransfer limited to language, words printed form and face-to-face oral,such way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 restricted by time and space, lack of flexibility in communication form, can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diversity of modern communication, unfavorable in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across the region at the same time, easy to cause the huge imbalance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contras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has great advantages, which isreflected in the influence on people's life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关键词:网络沟通、生活方式、心理、影响
正文:
在当今时代,网络作为沟通的重要桥梁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心理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网络的本质在于沟通,或者说传播和交流。正是通过沟通, 网络才将各种社会行为主体连接起来, 进而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层面产生影响。
(一)网络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种活动或行为。所谓沟通乃指两人以上或群体互相间的交流行为,其交流内容包括观念、知识和情感。网络作为第四种传播媒介,和人类沟通行为的结合就形成了网络沟通。网络沟通是电子沟通的一种,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来实现相互间的沟通,主要手段有建立党建网站、电子邮件传递、设立论坛讨论区和视频会议等。网络沟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人们步入了一种新型的沟通环境中。
(二)网络沟通有何特点
⑴网络沟通的虚拟性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全面渗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之摆脱了地理空间限制,聚集在一个共同的非物理化的空间。依托这种非物理化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便可以形成虚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因为这种虚拟性,人们在沟通时可以演绎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的情景,设计身份,自我构建。网络沟通方式的主体是真实性和虚拟性兼具的矛盾统一体。
⑵网络沟通的隐匿性
沟通是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必须有发送方、信息和接收方三个要素。在网络沟通中,特殊的网络技术手段使人们沟通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得以实现。在私密环境中介入网络公共领域, 对于构建网络内生活方式和网络外生活方式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通过塑造全新的虚拟角色改变网络内生活方式, 又可以通过虚拟角色产生的心理体验改变网络外生活方式。
⑶网络沟通的平等性和互动性
网络聊天是一种借助科技手段来进行的新型沟通方式,聊天者不受阶层、社会地位、身份等的影响,可以和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平等地参与网络交流是网络互动的前提条件。传统大众媒介常使人们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缺乏互动的空间,而网络则提供了便捷、间接的互动空间,使人们更主动参与交流,发表看法,积极回应。
⑷网络沟通的开放性
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并使用更多的信息资源,从而人们沟通的内容、形式更加自由和开放。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使人类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任何个人、任何群体和组织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布并接收任何信息。
⑸网络沟通的超时空性
互联网消除了时空距离,人类沟通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沟通方式压缩物理时空的同时却增加了“心理时空” 。网络可以使“远在天涯”变成“近在咫尺” , 也可以使“近在咫尺”变成“ 远在天涯”。网络压缩时空的特性都可以使网络沟通过程变得十分迅速。但实际上, 网络沟通会由于打字速度等技术因素和单方面中断交流等社会因素而产生沟通时滞。
(三)网络沟通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心理
1、网络给人以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
网络上的“虚拟是一种存在, 虚拟是一种有中介的真实,虚拟是真实的表现形式之一。” 真实性和虚拟性角色转化以及通过不同沟通方式与同一个对象进行沟通都可以使人产生新的生活体验, 并促使个体重复这种新的体验行为。这样, 网络沟通方式就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更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互联网创造了一种新的虚拟生活空间。通过网络,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不同的协会、组织。网络BBS 站点、网络论坛的盛行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更愿意沟通。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形成了富有意义的个人关系和社
会关系,依托这种关系的网络聊天为人们宣泄心理矛盾提供了新的渠道。非面对面的情景,让人们在互动时,常可保证不会有人监视,不用太顾忌社会规范的压力,自己的观点可以及时尽情地表达;参与聊天的人不受身份、地位等的限制,可以进行平等交流;同样,聊天者的人数不受限制,交流的内容、范围可以十分广泛,彼此能获得多角度、多方位的启发。这些特点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疏解作用。
2、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BBS或者全球性社区这些公共领域中,任何人都有发言或者保持沉默的权利。虽然虚拟社会中也会由于“ 人以群分” 而产生只对小集团开放的虚拟空间, 但不能否定网络具有生产公共性的能力,而网络沟通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领域对重构具有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是有积极作用的。网络沟通方式下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矛盾统一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 网络沟通方式和某些传统的沟通方式(例如电话)一样, 可以使得沟通在私密性的环境中(例如卧室)进行;另一方面, 网络沟通方式营造的虚拟社会空间中又可以产生公共领域。网络沟通方式通过改变社会分层标准而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 并最终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网络上人人平等的说法已经被证明不正确, 在网络上也存在社会分层。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是财富、地位和权利, 很多西方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层标准。不过, 网络沟通方式对传统的分层理论发出了挑战。性别、种族、年龄等自然因素以及职业、收入和声望等社会因素都被网络沟通方式所掩盖。分层的标准主要是“ 根据成员遵守社区中规则和价值观所具备的经验和能力”。
3、网络沟通方式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网络使“遥远的人变亲近了,身边的人变遥远了;陌生的人变亲近了,亲爱的人变疏远了”。众多心理学者认为:网络在缩小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的同时,无情地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引发了许多心理危机。网络的普及,带来了网络沟通的快速发展,网络沟通使传统的“人- 人”的沟通关系演变为“人- 机- 人”的沟通关系。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同时不可避免地弱化了历久以来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沟通模式的作用,进而影响人们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平衡,使人容易产生孤独或冷漠。
结语:
网络的本质在于沟通, 它通过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只是从网络沟通方式的某些特点出发, 探讨了网络沟通方式的广泛使用对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可能产生的影响。网络沟通方式是一种全新且变化迅速的沟通方式, 随着它对日常生活的日益渗透, 需要学术界加强对网络沟通方式的研究, 以便更深入地探讨网络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机制, 并找到应对网络沟通方式负面影响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周秀芳,刘春艳.网络沟通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网络财富,2008(11):194--195.
[2]刘忠群,刘高峰.浅析网络对沟通行为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2-93.
[3]周桂林,徐焕根.浅谈网络沟通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16-18.
[4] 何明升, 等.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 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4).
网友评论
上个学期的一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