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四十九
原文
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韵》而拉杂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杂侏儒,坐华堂而宴乞丐也,不已慎乎
译注
要想作出上好的诗,要先选好韵脚。凡是韵脚发音牵涉哑滞的、晦僻的,便应该舍弃不用。如“葩”即是“花”,而“葩”字不响亮;“芳”即是“香”,而“芳”字不响亮: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朝、唐朝作诗的区别,也是从这方面起始。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不用僻韵;不是不能用,是不值得用啊。韩昌黎为了显示用险韵,拾取《唐韵》而拉拉杂杂堆砌起来,不过是一时的游戏:像僧人作盂兰会,偶而一次向穷鬼布施啊。然而也仅仅用于古体、联句为止。当今的人效仿他追求广泛,竟然有人将这种方法用于写作近体诗:这是好像演奏高雅音乐而参杂低级的在其中,坐在华丽的庭堂而宴请乞丐啊,怎么自己能不慎重呢!
盂兰会,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佛教徒追念在天之灵的祭日,称“盂兰盆会”或“盂兰盆斋”。《盂兰盆经》佛为目连尊者说孝子救母之法,也是后世弟子应行之事,即“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因此,弟子们奉行无违,盂兰会供僧救亲乃成为僧伽孝亲的直接体现。由此观之,佛家之孝亲是超越于世间孝的,出家并非人们所说的“不认家”,只不过是为修学佛道,将来度脱亲人,作一些必要的牺牲,是舍小取大之举。
布施,指散发、公布;散发财物以救济穷苦的人。见元郑廷玉《看钱奴》楔子:“不必化斋,我化布施去也。”1、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国语·周语上》:“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使谷食如水火,虽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2、犹普施。谓普遍施予。《荀子·哀公》:“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杨倞 注:“谓广施德泽,子惠困穷,使家给人足而上不忧贫乏。”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3、佛教传入 中国 后,以“布施”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北史·元太兴传》:“ 太兴 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西游记》第七二回:“﹝ 唐三藏 ﹞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4、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 《红楼梦》第二九回:“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 鲁迅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5、公布施行;施行。《墨子·非命上》:“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五正》:“ 黄帝 问 阉冉 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6、施展。《西游记》第二七回:“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7、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老僧是 五台山 僧人……今要往别处去走走,讨这些布施。”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求你大舍慈悲,把书房布施与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