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闲散的学着韩语,对比着汉语拼音,古汉语,英语……边听边猜着韩语讲给小朋友的善恶分明的故事,让自己沉浸在那样的氛围里。那些跟讲粤语,韩语,日语,英语,德语,法语……的人交谈并且竟然可以理解对方感受的镜头偶尔会闪过。然后,会分不清自己在哪个时间点。
小孩子也是这样一步步学习语言的吧,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动的水叫做“水”,也叫“water”——它还有几千种叫法儿,每个新的生命都曾有过这样的过程啊。从长久的沉默,悄无声息的倾听,到一步步的打开,发出让自己觉得惊诧的声响,再到习惯这样的声响,对它习以为常。
下行的电梯里有个小小的男孩儿,感觉有四五岁的样子。他看到我上电梯,愣了下。我说“你的枪是水枪吗?”他说“不是,你看它也是不能放子弹的”。“那它是模型啦,也很帅哦”。“对,是枪的模型”。真是很可爱呢,那么小就能这样交流吗?
当然是可以的啊。有天跟同事聊天,她说她在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我说我也是。然后我们便说起哭得唏哩哗啦的过往。那时是三岁?还提到更早时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难过。真是。人类的最初本来是这样的吗?
本来就是这样的吧,只是习以为常了呢。越过一座座“大山”,忘了最初的风景。忘记在哪里看过,说一个吸引人的剧本,主人公一定要经过几次“蜕变”,到结尾时,务必不是最初的样子。——人不喜欢最初的样子吗?
但,文章,音乐,电影的最后一章是要回到最初的,正因为“蜕变”,才更得回去找找,看看。并且到结尾时必是会有“走马灯”般的“回放”的。那是“后话”。
学会了喜欢的《你不要担心》《你对于我,我对于你》《来我这里吧》《晚霞》。从头儿搭起了新的“框架”。那些“连起来”的古文,现代汉语,韩语,日语,英语……原来是这个样子。
三拍子的歌大多缓慢抒情,如大屿山的潮湿,卢塞恩湖的秋风,初夏的青草香……我的脸在此刻无比平静,略带自嘲的微笑,眼角有着没有滴下的湿润气息,以及,毫无情绪的平稳呼吸——原来岁月,是这样的表情吗?二十年后吧——我知道,岁月,原来是那样的表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