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徐杰老师学上课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者需要艺术地处理好几个辨证关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文学,增长才干、提高修养、丰富情感,做一个现代文明人。
“主”,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导”,是强调“教师科学指导”。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科学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特殊的“入”与“出”过程。“入”,就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出”,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文本解读过程中,“入”与“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入”是“出”的前提,要想得到实效的“出”,首先就必须“入”好,悟透;“出”是“入”的归宿,“见的亲切”是为了“用得透脱”,进入文本的深层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出文本。
如何做好文本解读的“出”与“入”?一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谓“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内,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由词得言,由言会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神韵美和魅力。所谓“巧出”,就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悄然的过渡,迁移拓展,使学生出乎其外,启发学生走出课本,实现文本解读的再创造,把课内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运用,为学生终生学习、运用语文打下坚实基础。
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活动信息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再生成,从而使学生自主获得的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收放自如,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即实现“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怎么“放”?又怎么水到渠成的“收”呢? 所谓“放”,我认为要做到这样几点:1.课堂上要有充分的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2.课堂上要给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充足的时间。3.教师还要能设计很好的既注重文本阅读又能调动学生前经验的话题。
至于“收”,我认为,应该是教师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小结与讲析,因为现在很多语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一般比较注重“过渡”而忽视小结;应该是教师机智而艺术的牵引,因为在学生的课堂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偏离教学主线的“擦边球”,甚至是远离教学主线的“任意球”,那么,教师用及时的“收”来纠正和牵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教师还要善于在一定的时候抓住机会“打住”课中活动,因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收”不住就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