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培养量感

培养量感

作者: 攀东者 | 来源:发表于2023-11-18 23:51 被阅读0次

    量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中新增的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课标2022年版”也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由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可测量属性”是很大的一个概念,比如:长度、时间、重量、面积、体积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可测量属性,我们如何去感知他们的属性,进而进一步去理解他们的大小。今天我们就用长度单位为例,简单谈一下如何培养量感。

    在长度单位中,基本量有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我们的课堂上就可以展示出来的,我们可以直观感受的。面对着这几个长度单位的基本量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操作,亲自动手去感悟,亲自体验相关长度单位的具体长度。比如我们在讲解一厘米时。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在一张纸上画出一厘米的线段;让学生看一看,观察身边哪些物品是一厘米;让学生亲身体会一厘米的长度,比如自己尝试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一厘米的长度。总之,面对着这些基本量,我们可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靠自己的体感去完成基本量的学习。长度单位中,千米在这里我们把他称为引申量,因为这是刚才的基本的长度单位引申出来的,相比较而言,这个引申量不太好表示,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呢?

    我以为首先就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都知道,生活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一千米,我们在生活中一定听过,也一定感受过。比如,我们的操场一圈是400米,两圈半就是1千米。再比如,从学校门口到裕隆超市门口大约也是1千米,三年级小学生走2000步大约是1千米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去感悟一千米,这个长度也就相当于我们在学基本量1厘米的100000个,相当于1000个1米。

    其次,我们要充分挖掘知识生成的本质,体会长度单位的一致性。2022版新课标中也明确表示:量感包括会在同一度量方法下对不同单位进行换算。我们都知道毫米,厘米,分米,米这四个单位中,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为什么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就变成1000了呢?这是特别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学中,我们不妨挖掘知识的本质,其实在米和千米之间,还有“十米”和“百米”之称的单位,只是随着我们生活的习惯,这两个单位不太常见,这时候提这个为后期介绍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也打下了基础。在学习面积单位换算时,我们也要知道,平方米和公顷之间其实也有个“平方十米”的单位。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像第一次产生这些知识一样,我们要挖掘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更有利于教学。

    最后,我以为要通过推理。这是一种高阶思维的思考,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看和简单计算就能一下子理解了“千米”这个单位,因为1千米无法直接去感受,所以需要我们动脑、动手、动眼不断去观察、验证、评估、比较,积累感性经验,最终形成引申量的正确表象。这个过程是一种量感的推理,是主体通过大脑思考形成的,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具有个性化得。量感的培养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ip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