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

作者: 阿列英雄之旅 | 来源:发表于2018-02-02 08:02 被阅读0次

人的行为不是由本性决定的,而是由情景决定的,人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定。

最常见的就是人们在买卖时候的“攀比效应”,比如你在A商店买一支钢笔需要50元,而发现在B商店的同样一支钢笔只要30元,AB之间有15分钟的距离,但是你还是毫无犹豫的选择去B商店买;同样当我们买一件价值8000元的西装的时候,B商店7980元,我们会选择在A商店买,而不是驱车前往B商店买。为何同样的20元,却给人带来不同的选择呢?这缘于人的本性,在行为和决策的时候,会依赖于比较。

在这个比较过程中,我们会不自觉的使用“锚定效应”,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之前找了一家摄影店给我刚满月的宝宝拍照,谈价格的时候,他们拿出了所谓的最划算的套餐,价值3988元,包含以后宝宝6次的拍照,还有一系列的摆台挂件的赠送,不仅比单次拍摄来的划算,而且对比前后2000多喝5000多的套餐来的更实惠,若不明白这里面的奥秘,你真的会被他们说动选择这个3988元套餐。其实在这过程中商家采用的是给你先入为主的锚定效应,其余的套餐都是为了衬托这个3988元的套餐的性价比,以此为锚来说服你选择。所以我们不审查“锚定效应”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就会陷入“羊群效应”。

行为经济学中告诉我们很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景下的现象:比如网购过程中商家的满68元包邮的套路,消费者看似觉得赚了,其实为了凑这个68元,我们多买了不少东西;再比如,我们看病吃药,也许效果差不多的药物,我们会选择更贵的,因为我们本能的认为越贵的越好。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说在以色列的海法市,当地的托儿所遇到一个难题。父母在接孩子的时候经常迟到,可是阿姨们还等着下班呢,这可怎么办呢?经济学家选了6所托儿所,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这6所托儿所出台了一条新的规定,如果父母接孩子迟到,就要交罚款。他们希望这样能够减少父母迟到的现象。结果你猜怎么着?迟到的父母反而越来越多。因为这些交了罚款的父母会想,反正我已经交了钱,你们托儿所的老师就理所应当要帮我继续带孩子。这是在不该谈钱的时候谈钱,结果挖了个坑,自己跳了进去。

行为经济学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特殊情景下不同的表现方式,重新认识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决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行为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ks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