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杂谈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杂谈

作者: 南山刍荛 | 来源:发表于2020-11-09 22:31 被阅读0次

    台风刚过,昨日还是暴雨如注,今天已是烈日炎炎,毕竟是六月飞火的天气。

    所幸暴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凉凉的。坐在沙发上,打开房门,对面的邻居也是开着门,正好穿堂风而过,阵阵清凉。

    茶几上的书被吹的哗哗作响,如跳跃的精灵,在风中舞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一首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当然,此刻不宜考究那庄文字狱的惨案,只借个字面的意境罢了。

    林徽因的《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终于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持续了一个月之久,断断续续,昨日一页,今日三页的看着,总算是没有扔掉。

    起初读的晦涩难懂,那时新旧文学交替,语言逻辑以及某些词语与今日有些出入。读了几段确实有些想放下,但是看到林徽因悼念徐志摩,为志摩有如此红颜知己而感到庆幸(至于其他故事不做深究)。

    在其出事后,林徽因又忙前忙后,为他整理日记、书稿,甚至打算成立基金会。在其被误解、曲解、甚至谩骂时,又出面打抱不平。在后期整理遗集时与胡适的细致沟通,对凌淑华不用掩饰的讨厌。如此种种,或许有某种情愫的成分,但是非常人可以做到。

    《窗子以外》,该篇可见作者对于生活细致的观察,而且是切入底层的体验,否则真的是在窗口看事物但永远不知道自己在窗口。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的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在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在的”。

    书中描写的场景,至今随处发生。戴眼镜的而我,似乎深有体会。你会感觉总有一种屏障把自己与眼前的事物分开,在内心恐惧时得以躲闪,在看的起兴时得以专注。如同戴了墨镜,别人看不到你的眼神一样。

    窗子可以让我们躲在后面自由自在去关注、评论窗外事,但是无法进一步的切近生活。出世而未入世,凌驾于生活却不理解生活的根基。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不正是如同这扇“窗子”吗?你可以抱着手机,电脑自由自在的关注着自己关切之事,而别人却不自知。

    《九十九度中》,让我想起了电影——《疯狂的石头》。在同一时段,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然后无数的事情又能凑巧碰在一起。

    喝了凉茶去了的挑夫、找人叙旧的老卢、追债的杨三、婚礼上的阿淑、还有那个相互惦记的逸九、各个推脱的医院,喜庆的张宅,办丧的挑夫家。兜兜转转,回到原处。

    《吉公》,是那个时代教育的悲哀,只修八股,不读它书,亦是那个时代落后的原因。虽然吉公通过自己摸索,可以熟练运用照相机等,但那仅仅是皮毛,或许只算一个熟练工而已。

    其实现在的教育,问题同样层出不穷。只是说不断的改进,再加上相对公平的环境,以及更多的成才路径,不至于埋没太多的人才。

    断断续续看完,合上书之后,几乎全忘掉了。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徐志摩的悼念,与胡适的书信,邀请其做演讲以及针对徐志摩遗集的沟通。与沈从文书信中的开导和唠叨,尤其在与沈从文书信以及家信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辛苦。

    1937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让人难忘的事件,卢沟桥事变。而主人公在六月还在山西科考,由于环境闭塞,在七月中才得知消息,赶紧与家人沟通,赶赴北平。

    信中断断续续的时间,10月在北平,12月在长沙,1938年初赶往昆明…。这是那个时代的大迁徙,为了国家保存那仅有的教育而奋斗。

    虽然当时囊中羞涩,为生计发愁,但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看的出这是那个时代的坚韧以及个人伟大的理想抱负,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2018/6/1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杂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nr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