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成长的夹缝

作者: 雨子_ | 来源:发表于2020-02-29 16:15 被阅读0次

文/雨子

我注意到有些人的性格,小时候与长大后差别很大,甚至完全相反。以前,会把这些看成当然的事情,谁都会长大,都会变,但这个变化背后的原因却不会在意。成长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会让一个活泼的人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变成了一个木讷的人。或是相反。

我还注意到,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在他身上隐藏的成长的痕迹就越来越来清晰,不管他是否愿意,他最终得去面对,无法真正的掩饰。

究其原因,可能是人在年少时内心的声音较弱——或者不能称其为“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纯真的本我状态,更多展示的是人性共性的东西。这个时间段时里,人的本性、欲望、执着的力量更大,之后,会将积攒的经历和经验不断内化到自己的意识里,形成一个自我。当自我逐渐形成后,就成了一个带有“个人意志力控制下”的自己。

自我是一种选择。这是一个人根据环境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调整后的状态,当这个自我处在舒适的状态下还能够得到周围环境的接纳时,它就会进一步的完善,与时间和外界保持同步。相反,如果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没有得到环境的接纳,它就会停下来,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它得到的如果是打击或伤害,自我就会完全停下来,甚至退回本我的状态中,它会觉得那样才会被接纳。事实上,它是无法再退回到本我的状态中。这时,基于一种保护的本能,它会生成一种意志力,防止自我去完善。它本能地认为,自我完善是有害的,不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声音存在,只要保持最初的状态自己就会被接纳。它成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意志会加强。但不管怎样——可能是人类基因决定的,任何一个人都害怕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恐惧是在潜意识里,再强的个人意志都很难去改变它。一方面是长不大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确在长大。于是,这时的个人意志会去尝试解释这个世界,它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别人不愿意接纳自己。或者,它会认为是别人不好,全是别人的错。认为自己不好时,个人意志开始解释,它会说如果自己听话(示好)就会被接纳,于是它会尽力让自己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当发现听话还是不能被接纳时,它又会尝试,如果自己是一个可怜的人,像婴儿一样柔弱时就会被接纳,于是它让自己变成一可怜的人和无害的人……它一直会尝试下去,直到不知道如何应对时,它又会回到长不大的孩子的状态——什么都不想、不做。认为是别人错了时,它会解释别人很坏,这个世界很糟糕。

不管它是哪种解释,它少了基本的安全感时,自我就得不到休养和完善,它会一直处在一种紧张和防御的状态,要么带有攻击性,要么冷漠。

还有一点是,这样的状态下——因为它一直在解释,又处在极度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它能体会到的是它与外界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一种对立状态。它无法去认知真实的世界,无法去接受外界的信息,只能沉浸在自己的解释的二元世界中——自己不好或别人不好。就像一个弹球在两面墙之间弹来弹去。

世界会变的,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如此。外界的变化,一方面是外界自身的变化,一方面是自己的变化而显得外界也跟着变化。当自我不能得到完善时,只有年龄在增长,而自我只能在两面墙之间来回弹,它掉进了时间的“夹缝”里,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似乎与它无关。它成了井底之蛙。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它并不关心,也无力关心。

不管是谁,最终还是得回到真实的世界里,不管他的这个世界是大还是小。那么,它如何与别人、这个世界建立关系呢?

可以想象,一个被时间“夹缝”困住的人,它是无法与真实世界发生关系或建立联接的。当非得如此时,它必须得给出新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只有它与自己知道,形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事实上,它能给的比较好解释是好与坏。因为这简单易操作。不好的解释是,它会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把这个世界理所当然地认为就是真实的世界。它会用最原始的方法去尝试解释外界的一切,比如,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的人,背后的逻辑异常简单——这样别人就会同情自己,愿意接受自己,于是他真的成了一个可怜的人。每当遇到一些与自己想象不一致的情形时,它就会本能地生成一种自怜的感受和样子。而在真实的世界里,相对的那个人可能只是因为心情而表现出了友好或冷淡。比较坏的解释是,它会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对。事实上也如此。

因为这样的解释极不稳定,靠不住,它只能全身心地去想,去思考,根本停不下来,因为它得随时去应付外界的不一致。

以上所说的情形,只能把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具有普适性。可以肯定,有些人一辈子也不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比如那些自我得到完善的人。但我同时也相信,大部分的人多少也会有些类似感受,在成长的路上都会有纠结与挣扎的时刻,以上是放大的样子,其实也是成长本来的样子。就像树一样,成长最快的时候,也是不断挣破自己外壳的时候。

如果纠结和挣扎的时间较多时,人本能地都会塑造属于自己的世界,给自己造一个壳。但这种冲突不会消失,反而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既无法掩饰,也无法躲避。

这样的时候,每个人应对的方式不同,有些人选择了修行,有些人选择了麻木。选择修行的人试图去解释背后的原因,从而让自己的身心统一,让自己的认知回到真实的世界里来,从而与外界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当然不容易,这一重厚重的外壳,只会随着时间不断加厚加重,最终把自己困在自己的单一维度里。相比之下,选择麻木就变得容易许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不带有任何的贬义。麻木之所以好,是因为处在麻木状态中的喜怒哀乐都是当下的。如果麻木的程度够深,还会是无感的。这样一来,它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明明囿于其中而无察,少去了困惑与挣扎,甚至痛苦。至少从表面上看,修行人所追求的也是这样的当下。如果修行更高,也就达到了“无感”的意境。

相关文章

  • 由内而外-成长的夹缝

    文/雨子 我注意到有些人的性格,小时候与长大后差别很大,甚至完全相反。以前,会把这些看成当然的事情,谁都会长大,都...

  • 精进老爸成长记12

    成长是由内而外的生发,只有靠自己。 发展是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过程,既要有由内而外的生发,也要有借助外缘的能力。 ...

  • 由内而外

    每天进步一点点[耶] 爱因斯坦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维水准往往无法解决”。 里里外外地审视自己之后...

  • 由内而外

    佛系有这么个故事:方丈给三个小和尚一些银两,考察三个小和尚谁能够买东西将空荡的屋子填满;一天之后,第一个小...

  • 由内而外

    【同读一本书】2017-2.22-150 —《管理的觉醒》 做管理就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境界的过程,提升自我境界...

  • 由内而外

    我打心眼里不算个自信的人。但是算是一个常常不服的人。那也就是不自信吧。 不真正自信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当别人炫...

  • 由内而外

    积极的做法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改变,即先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充实,更具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 由内而外

    都说做人要有正能量,何谓正能量?我想就是振动频率高的能量,是爱。

  • 由内而外

  • 由内而外

    文/方圆俗人 看 随心所欲 无所事事的时间 谁懂 是前期分秒必争的缘由 闲 不代表懒散 忙 不一定有收获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内而外-成长的夹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ttm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