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解牛 (长文原创版权,未授权请勿转载。联系个人微信号:dingjieniu06)
判断区块链项目是否靠谱,不同的投资者都会有自己的逻辑判断,这个倒没有绝对的好坏。毕竟只是大家在不同维度上放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的投资人非常看重团队。
我们判断一个项目是不是区块链项目,就是问团队,如果你这个团队突然消失了,你这个项目还会不会继续往下走,如果不行,那不好意思你肯定不是区块链项目,如果是,那你是区块链项目。好的区块链项目,到最后不是创始人团队的,而是所有社群的。
这个从终局的角度来判断是没问题的,比如典型的比特币。
但往往一个项目开始到能长成为自运行中间的这个阶段,就是最大的变量。导致两个结果:
①走样,最终也变不成自运行状态。
②最终成功。
不过自己最近刚想明白一个问题,其实是可以从技术匹配的角度来看项目。很多区块链上的特点其实都是从技术上延伸出来的。
1.七个层级
区块链技术体系架构可以分成七层:
①数据存储层:
对应的技术有:分布式文件系统与数据库、数据区块、链式结构等。
②网络通信层:
P2P网络、同步机制、链间通信、传播机制、验证机制等。
③数据保护层:
时间戳、哈希函数、数据加密、数字签名、零知识证明等。
④共识协议层:
拜占庭容错、PoW、PoS、DPoS等
⑤智能合约层:
虚拟机、高级语言编辑器、合约格式化证明。
⑥激励层:
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资产发行机制等
⑦应用层:
身份管理、预测市场、可编程、各种应用项目等
不同的技术层会有不同的技术进展速度。
比如,在共识协议层,有延伸出了更多的协议,比如,PoD(数据贡献共识)、PoB、PBFT等等。这些协议的创立往往是在应用层的项目,针对原有的共识协议的缺陷而延伸出来的。
只不过由于任何一个层级的变化,都会导致其他层级相应的技术变动。是真正的牵一发儿动全身。
而所谓的公链其实就是尽可能的把某一层或者多层实现打包,实现复用,而其他层则开放给各个程序自行设计。
比如,以太坊就实现了智能合约层,在可扩展性上大幅度超过了比特币。
以太坊通过一套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EthereumVirtualMachinecode,简称EVM语言)来建立应用,它类似于汇编语言,我们知道,直接用汇编语言编程是非常痛苦的,但以太坊里的编程并不需要直接使用EVM语言,而是类似C语言、Python、Lisp等高级语言,再通过编译器转成EVM语言。
合约是一个活在以太坊系统里的自动代理人,他有一个自己的以太币地址,当用户向合约的地址里发送一笔交易后,该合约就被激活,然后根据交易中的额外信息,合约会运行自身的代码,最后返回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从合约的地址发出另外一笔交易。需要指出的是,以太坊中的交易,不单只是发送以太币而已,它还可以嵌入相当多的额外信息。如果一笔交易是发送给合约的,那么这些信息就非常重要,因为合约将根据这些信息来完成自身的业务逻辑。
而这种可扩展性极大的释放了市场的潜力,在应用层层面出现了极大的繁荣。
2.不同层级切入
由于整套技术体系,在设计上解决了拜占庭将军问题,实现了分布式共识,实现了去中心化的信任达成。
而信任的背后就是价值的可传递性。毕竟能赋予纸买房子这件事,并不是纸真的有那么大的价值,而是其背后的政府信任背书。实际上在没有交换介质时,更原始的状态应该是以物换物。
而这个就成为了区块链在应用层的核心价值,可以解决很多的新的问题,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毕竟在商业组织中往往会有一种监督系统,而维持这种监督系统是需要庞大的开支的。
所以,这种价值被认知到以后,引发众人的技术狂热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互联网本身也是从荒芜走向了繁荣。
只是这里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技术瓶颈 VS. 现实的海量需求
想当年人工智能的技术也是引发了数次浪潮,直到近年来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在深度神经网络的技术上,实现了大规模的商业的应用。
所以在解决这两者的矛盾其实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同样也是判断项目的核心)
①技术瓶颈的进一步突破。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28289/b53d4111b5ffc756.jpg)
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的理念,而是实现真正的技术思路上的突破。
这里还是用人工智能的解决路径举例:
-
规则逻辑阶段。类似于智能合约,设计好A→B,形成一一对应的逻辑线性关系。但是无法覆盖多样性问题。这个阶段的产物是计算器的出现。明确的计数规则。
-
数据库阶段。既然无法覆盖多样性,那么就采用穷举法,尽可能把相关的信息都抓取进来放到数据库进行检索。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虽然收集了很多,复杂性依然解决的不好。
-
统计学阶段。通过概率学计算的方式,来对复杂事物决策。在一些语言翻译上实现了一定的突破。但是依然达不到商用的程度,出错概率还是非常高。尤其是比如像围棋这种海量可能性,计算机运算压力也太大,超过了极限。
-
深度神经网络阶段。通过模仿人的神经系统,让计算机自己进行决策判断。从而大幅度提升了正确率。达到了商用。
每一步突破,在当年都有引起人工智能的投资热潮。但是影响这一波热潮能否走下去的核心,还是在于应用层的突破,是否可以应用产生价值。而里面的核心指标就在于正确率。
比特币其实已经找到了商业应用的可能性。虽然现在是商业的实际过程中,比特币的商业应用还很少,但是其本质上已经找到了其核心应用场景,比如互联网世界的地下黑产(一场勒索让其名声大振)、政府信用倒闭的国家等等。
而区块链技术想要拓展则需要继续克服更多的技术瓶颈。
②现实的海量需求的分阶段解决
很多时候不可能完全等技术成熟,然后再一步一步拓展。往往现实比技术的线性逻辑更加复杂。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高内聚,低耦合」
块内联系,一个模块内部各元素彼此之间的紧密程度。——「内聚性」,联系越紧密代表内聚性越高。块外联系,模块之间的紧密程度。——「耦合性」,联系越不紧密代表耦合性越低。
比如,微信把它的子系统切分为,消息、联系人、账号、序列号、好友推荐、在线状态、推送等等,把它大的系统切分为各个模块的系统。
这样的效果是,可以实现不同模块的进化不同步,但是在整个系统上实现了进化的同步性。
即使微信的一个模块,比如通讯录联系人模块崩溃了,依然不会影响到你去跟别人聊天,发朋友圈等等。
对于币圈项目来说是什么意思?
币圈项目其实可以先探索某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先让项目运行起来。然后再针对不同的模块进行升级。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的进化提升。
比如,项目可以先探索激励层的逻辑设计,怎么从小的规模变到大的规模,整个激励制度会不会出现崩溃等等。而在其它层上则等待技术的突破。反而这样成功率会更高。
有些项目比较好玩,明明打算从应用层突破,一开始运行发现底层的技术支撑不了其设计的思路,然后把整个精力又放到了底层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上。实际中会变成各个层次都有窟窿,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么补的状态里。
当然有些项目则是因为现在开发公链更好能拿到投资。只是,越往底层对于技术的要求越高。真不是一般的技术团队能实现的。也许国内的名头很唬人,实际上真正的技术实力,实在是不敢恭维。简单梳理一下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就会发现这个逻辑。
当然不同的团队可以从自己擅长的模块切入,能契合到整个区块链的大势发展中,也是一种突破的路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28289/84c52570a8b6417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