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双“自看自明”的眼睛。不仅看世界,而且观自在;不仅认为“他人是自我的地狱”,而且认为“自我是自我的地狱”(与佛法的破“我执”相通)。“对死的领悟是为了今天,不是为了明天。不是为了明天的天堂,而是为了今天更积极地拆除各种地狱,包括外在地狱(社会)与内在地狱(自我)”。明知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还是“要向地狱挑战,尤其是‘自我’这个最后的地狱”。生的意义岂不就是这挑战自身?这里有菩萨心肠,人间至爱。对死的领悟是为了爱,对真理的爱,对生命自然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师长、朋友的爱,对“强者、弱者、亲人、不亲人、一切人”的爱。
这里有“珍惜”。“既然生命短暂,那么,在有限的时间中,就要‘珍惜’”,“即便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也得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早晨,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因为,“一根白发的出现,是一次死亡;一个积极前行的念头的自我扑灭,是一次死亡;一个美好日子的虚度,是一次死亡;一个和自己灵魂息息相关的师长、亲人与朋友的逝世,我更是具体地感到自己血脉一角的死亡”,“我的荣幸,是我很快就意识到这种死亡,而且不屈不挠地与这种死亡抗争”。刘再复的“生中之死”把“时间性珍惜”推向极致。人生下来就落入关系之中。刘再复先生说:“人既是个体的存在,又是关系的存在。人不可能是绝缘体,不可能是原子式的个人,他的价值源不可能全在自身。一切自我实现,都离不开正确地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国家、对待家庭、对待世界等等。”人必须学会在与他者、社会、国家、世界等重大关系中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儒家伦理学的第一个字应该是‘学’(learn),学作人。”(李泽厚《伦理学补注》)刘再复的《人生十伦》说的是如何做人,学了以后怎么做?尊重、接受社会秩序、伦理规范,这只是第一步,“由伦理而道德”是第二步。刘再复强调的“心觉”,“绝对的道德律令”,“人的心灵可以与苍天上帝、基督、释迦牟尼等达到神圣的同一与合一”,这已经与《六祖坛经》“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禅法理念相通,应该是第三步(天地境界)。“众生各须自性自度”(《六祖坛经》)是在人生困境中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心觉’,是一种根本性的价值实现”。
关于“平常心”、平常人,刘再复先生还写了偈颂:既不自辱,也不自大;既不自卑,也不自恋;既不自悲,也不自负;既不自闭,也不自售;既不自贬,也不自夸。
这个偈子采用了慧能的“对法”。此五对,“入不二”,“离两边”,“行中道”。平常人,“是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有长处也有缺点的人”;平常心,是一切“只道是寻常”之心。当然也可以有第二种解释:视“平”为平等,视“常”为守持。学成之后,成功之后,得道之后,仍然是个平常人,保持一颗“平常心”。这颗“平常心”,就是佛心,就是“与天地同在,与万物不二的大慈悲之我”。
《人生十伦》我读了七个月,反复读。读到最后,我放下了心中对所有哲学、伦理学概念的“纠结”,我读到了一句话:“如果把宗教的本质不是视为‘神灵’而是视为心灵,那么,面对宗教,最重要的就不是‘神拜’,而是‘心觉’;不是偶像崇拜,而是心灵自觉;不是神灵决定一切,而是心灵状态决定一切。”
此心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