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改博士论文的事,读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体性、交互主体性、现代性的一些文章。机缘巧合,今天又读了一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惊奇发现心经的深奥以及其与主体理性之间的暗合之处。
许苏民在2015年发表了一篇解读为何章太炎为什么说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的文章,里面提到禅宗里面所谓当下即是看法。这种看法与海德格尔有相似之处,突破康德和黑格尔对主体性的绝对化,用一种实践性的关涉来解决理性边界两边主体与未知领域的割裂。只是我去读玄奘译本中的心经,并未有当下即是的提法。
心经中大体以一种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主体性与未知之间的割裂,并且认识到这种局限性,并且在实践中破除这种局限性。因此也所谓,“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在叔本华式的虚无中破除虚无主义。
总体而言,心经中的“无上正等正觉”与黑格尔的绝对理性相似并对其进行了超越,但并未在实践意义上进行明确。当然,心经作为般若法门中的根基,也与理性具有类似的自我确证性。今后进一步阅读心经以及范式工具理性带来的主客体割裂和工具理性泛滥,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