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究竟什么是孝道?这一点可能与我们普通人的认知有很大不同。
孔子是孝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真正的孝是“敬养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但这还只是孝道的第一个层次。但是就是这一点也有很多人做不到,比如很多“啃老一族”。
而如果仅仅是给父母提供物质供养,而在态度上不恭敬,言行举止不顺从,没有好脸色,所谓“色难”,那还离孝道有很长一段距离,“孝”必须跟“顺”和“敬”结合起来才算完整。顺,不是说不分对错,一味盲从,那叫“愚孝”。顺,是要理解父母的心情,给予他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关心,使之顺心如意。
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孝顺父母的人。孝父母之心,这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
当代人对待父母长辈,往往亏欠的不是物质供养,而是缺乏恭敬心。比如,言语冲撞,缺乏耐心,没有好脸色等等。
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孝父母之志。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能实现父母的宏愿大志,那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也是最好的孝敬。父母对子女普遍的心愿是:自己的孩子们都有出息,一家过得比一家好,兄弟姐妹之间十分和睦,彼此互助。
如果你的事业受挫,家庭不和,身体有恙,德行有亏,那最操心、最难过的无疑是父母家人。
上面举的曾参的例子,如果盛怒之下,父亲失手将儿子打死了,最难过的难道不是父母吗?因此,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如果你事业有成,展翅高飞,还能光耀门楣,父母走在街坊四邻中间都能挺起腰杆,心情快活,多活几岁。这是多么大的孝敬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