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孝也是至德要道,至仁要道。儒家讲救人义自然也重视孝道。那么何为孝也?何为儒家之孝也?
我认为儒家之效可分为三层,《论语》一书中说道: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借此诗要说明的三层孝便是一,始于事亲,二,中于事君,三,终于立身。这三点便是我总结的三点孝。
一,始于事亲。开始先侍奉亲人为孝。《论语》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都是事亲之孝,和颜悦色面对亲人,继承父辈光荣传统,对父母尊重,不生病受伤都是事亲之孝。然而,儒家这一点却与《二十四孝图》中的孝大为不同。鲁迅笔下《二十四孝图》中是他最不解,最为反感的就是便是其中“郭巨埋儿”与“老莱娱亲”两则孝的故事。郭巨为了不让自己的母亲受饿埋掉自己的儿子,年已七旬的老莱为了使父母欢心而如小孩儿一般在地上大闹,这种中国古时封建思想与儒家思想大为不同,与儒家之孝挂不上边。再举反例如“卧冰求鲤和哭生笋竹”等会有生命之虞的所谓之孝,与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大为不同。儒家之第一层孝,始于事亲,为亲人着想,由内而外的孝,侍奉亲人的孝,便是第一层像。
二,中于事君。到中间再侍奉君主,侍奉国家。这也凸显出了儒家高妙之处,写孝也写入了使人爱国之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爱国诗句,都是大有作为者。当你可以足够做到侍奉亲人,爱戴亲人,尊重亲人时。你便不妨可以去侍奉君主,侍奉国家。这一层孝要高于第一层孝,但是如果没有做到第一层孝,做到这层也便是不足。侍奉国家便不再是为自己做事,二是为更大层面的国家做事,未做到第一层孝的人有极大可能会为利益去侍奉君主,侍奉国家。所以儒家思想: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做到第一层后,再做第二层的孝,中于事君。
三,终于立身,最终立身于天地之间,成为天地之间立着的人。“立此天地,打比万方。”二,论语中说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也做到了儒家最高境界,达到得仁心,同时也做到了孝的最高境界,再与此同时也达到了道德图谱最高境界“惠泽天下”!拿到这一点,便可立身为君子,立身为圣人!就如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便是我所说的第三层孝,最高之孝,终于立身之孝。
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低到高,由内而外,三层儒家之孝,乃真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