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共读#Day 5#

作者: 罗文欣_Miley | 来源:发表于2017-07-22 20:11 被阅读14次

    今天的内容仍然是序言的分析阅读,主要在第三部分,快思考和慢思考。以下为我的脑图:

    这是在通过永澄老师一遍领读后自己对着书画的脑图,和老师的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为了了解这个差异性,我将昨天部分的脑图抄了一遍。

    三个收获

    (1)分析阅读是一定要去找关键词,关键词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索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Part 2部分的,经验法则,系统性风险,可得性法则,启发性手段,捷径,成见、偏见等。又比如Part 3 部分的直觉性判断,启发性判断,专家直觉。弄清楚这些概念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通过脑图可以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结构化显示,更容易弄清楚作者是怎么在表达他的观点的。

    比如Part 2部分就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作者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的相识,怎么开始他们的研究,采用什么方式做研究,研究的结论是什么,又是如何进一步推进他们的研究主题,最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和影响。

    (3)加深了对经验法则和可得性法则的理解。

    之前在读的时候有一些混乱,分不清经验法则和可得性法则的差异。经验法则其实说的是人们在遇到问题时会将相似度作为一种启发手段(即捷径),然后进行问题的判断,忽略了相关的统计数据,这时的判断预测会带有成见(偏见)。可得性法则则是依靠记忆做出判断。通过更容易调取的记忆作为判断的依据,也会导致成见。

    一个问题

    本次抄图共计花了2个小时,完成内容为序言Part 1,比预期时间多了至少1倍。从质量的角度来说,这样花大量时间投入,当然有助于我对正本书的理解。但是目前我已经落后正常进度13天了,虽然每次都有参加直播,但是由于中间缺失信息,导致于在直播时会跟不上节奏。所以现在第一要务是更上进度。

    [反思]

    目前每次听录音+笔记,差不多花费1个小时,写作品大概花费2小时。主要原因是写的时候希望内容能包含更多东西,期待能获得人的赞扬。每次写的时候不有自主又去查老师的很多历史文章,看着看着就忘记了时间。

    目标:后续课程录音+笔记1小时,作品输出1小时。周末可根据本周主要内容做针对性扩展。

    TMBRT 甜面包热汤模型

    今天还是要继续谈一下甜面包热汤模型,原因是昨天在写“观察永澄50天”实验记录@罗文欣时,想要用这个模型来描述一件事情,但是突然发现,除了开始的触发器和最后的奖励,其他的东西我都记不起来了。

    所以今天走在路上的时候就在想,这个甜面包模型是用来干嘛的?它是解决什么问题的?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模型?

    永澄老师第一次提到这个模型,是在《习惯管理系统原理及构建实践01——从本质看问题》,这个模型是用来解决习惯管理的问题。这样来说,就很容易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内化了。

    我现在就在培养早起的习惯。

    (1)触发器 Trigger:《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在早上5点开始。

    (2)动机 Motivation:我想每次都能参加直播活动,而且不希望生物钟紊乱。

    (3)行为 Behavior : 开始每天有意识的早睡,早上定2个闹钟保证能在5点醒。

    (4)奖励 Reward:每次都能准时参加共读活动,第一时间听到老师的分享,而且参加现场的感觉和收获非常棒。

    (5)触发器敏感度Trigger Sensitivity :触发器敏感度提升。

    如此下来,每一天都在不断地让触发器敏感度提升,固化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无意识有能力的状态。

    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当然比这些简单文字描述的要困难的多。比如我虽然已经坚持了3周,但依然没有形成习惯。有很多问题在干扰,比如说早起以后还是非常困,我会在共读活动后再睡个回笼觉;比如说头一天晚上睡太晚,第二天起不来;比如说遇到出差或者其他特殊状况,扰乱了计划的作息。这些又可以套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处理。不过好的习惯总是慢慢养成的。

    当然,这个模型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目标制定、行为拖延、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习惯养成、自律、情绪调整等。这些以后再慢慢消化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共读#Day 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cu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