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两个即将被拔智齿的病人,在牙科诊所相遇了。他们在等待的闲谈中,愈发对拔智齿的恐惧增加。一个人认为医生会用工具,切开牙龈肉,然后用东西将牙齿撬掉。另一个人认为医生会慢慢敲,慢慢打,直到牙齿松动,最后慢慢再将其拔出。两个人均不满意对方,直到新来了一个病人,他说自己去年拔过一颗牙,医生是直接扯掉的。于是两个人纷纷像他取经,疼不疼?过程是什么样子?
这位“有经验”的病人开始夸夸奇谈起来,却不知之前他拔的是已经坏掉,快要自己掉下的坏牙。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当某个人经历了别人都不曾经历的事情,TA往往在这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经验,TA是这个面的王。尤其是经历了某种特别重大的事件,会不自觉的在TA身上形成某种具有辨识度的标签,让别人更容易关注和信任。
这个现象同样适合企业,能在金融危机下存活下来的企业,能让企业在危机下生存下来的人,待所有困难解除,都会具有极其可信赖的标签。
然而,就经历本身却又有千差万别。拔过坏掉牙齿的人对拔智齿(一个完整牙齿)所给的建议根本毫无帮助;声称曾今经历过大事件的人或许并未亲身参与,就像94,真正在里面亏的一塌糊涂,和看见自己朋友亏的一塌糊涂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可两个人同样会说自己是经历过的人。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人,下一次大概率依然会跌倒。
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重复。
因为,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于是,这些所谓“过来人”的经验根本没有什么卵用。彼得蒂尔在《从0到1》书中提到,当他们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遭受硅谷之劫的企业家们从中学到了4点经验,而这4点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
一,循序渐进
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
二,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不要妄想事事严密,完全按照计划进行。保持变化的空间。
三,在改进中竞争
不能妄想创造新的东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
四,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不能妄想完全靠营销而不去管产品本身。
奇怪的是,这些经验,即使没有经历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人,也早早就提出过。是没有人当真,还是面对危机时这些经验根本毫无作用?
讽刺的是,连彼得蒂尔自己也说,他们的对立面可能更正确:
1. 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2. 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
3. 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4. 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因此,下次有人再说相信我吧,我可是经历的94的人。请在内心对自己说,拉倒吧,有多远滚多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