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读书

作者: 若水山房 | 来源:发表于2017-08-02 15:39 被阅读102次
    我与读书

                写上这个题目,并没有多上进和爱学习之意。读书始终只是自己这些年养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和吃饭喝茶一样。在上学时期,能读一读课文就算阅读了。在当时偏远的老家农村,是没有也买不到也买不起课外的书籍的。                                                                       

                  出来打工以后单调的工作生活 ,枯燥乏味。总觉得心里空虚,在一次逛街的时候,发现了一家书店,这是我阅读的起点。以后每次发工资,总会买几本书放在床头,下班闲暇之余在书中度过时光。

                      慢慢的书越读越多,也越买越多。把文字当成了一种喜好,一些好的观点和句子总让我沉浸很久。在外面工作生活,难免浮躁和烦恼,渐渐把读书这种精神爱好还有压抑逃避安放在这样的阅读形式中寻找片刻蔚籍。读的书差不多都是散文杂文随笔,都是上个世纪的写作者,男的女的都有。民国作家的文字文学在于写社会国家动荡与社会使命,写政党与敌国,写革命与沧桑。50-60年代是传统文化淹没的一代,在烧铁和下乡,少数留洋的去接触了洋文化,开阔了视野,增加西方思想,开始关于哲学,宗教。相比大陆,台湾50-80年代是台湾文学的沸腾时期,余光中梁实秋等大放异彩,70-90年代是中国的后文学运动,在经历文革后,思想禁锢解放以后,就很多作家来思考人生和审视社会了,王朔王小波厉害了,开始审美丑恶面目,道德信仰。90年代到现在,人们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开始写爱情,写爱写性还有谈恋爱,人们需要和鸡汤,需要“成功”,需要各种各样的信条,各种各样的秘籍,开始老子要做天下第一。新一代文学青年异军突起,郭敬明是这个文字时代的主流,年轻人的主流,悲伤可以成河,爱的可以疯狂,与他年纪相当的韩寒的文字也了不得,当然杂文更吸引我,至少让我这个边缘农村的人看了有点泄愤得感觉,让我想不到的是在我二十多年前跟我一样高中辍学的有这样一个牛逼的青年,后来看了他的书才知道靠文字和赛车混的有模有样。当然他有会写文字的父亲的启蒙和引导,我父亲是个文盲,教会了我种地和种菜。

              现在当我空闲,看着书桌上的一本本书,心里很有踏实感,随时可以翻阅任何书本。在快节奏的物质生活中,当你坐下来静静读一本书也许就是在安顿灵魂。通过阅读,对一些不知道的历史有更多了解,看问题的态度有一种更从容和多角度的看法。更多的是心态的平衡和稳定,让自己心智慢慢成熟。这也许太过功利,我想这也许是阅读给你的自然馈赠吧。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乐趣,当你忙忙碌碌为生活奔波和工作烦恼节奏停下来以后,泡一壶茶,读一本读,那种自在舒适感无与伦比。让你进入一种自我安静,比起其它的虚无更充实 感。带你思考,带你进入文字世界,精神世界。

            每次回家,都会带很几纸箱书回去,对于我,可能觉得这是最大的战利品。纸书对我我之意义,就好比喝茶与白开水之区别。那种仪式感和厚重感的享受。作家冯唐说:看着书架上的五千册藏书,就感觉自己富的流油。我虽然比及他,那么多藏书,但我也觉得书真是自己宝贵的东西。看着一叠叠旧书,总有一种时间感,陪我走过的路,靠这些书度过了一个个曾经寂寞的夜晚。

                关于读书,在网上也认识了很多爱读书的书友,交流一些看法和思想。只是身边读书的人太少了,但我也不会去劝别人读书。也不会给别人介绍什么书。就好像当初没有别人劝我一样,我觉得爱好个有千种,没有哪一种更好。一种爱好也是生活中的偶遇或者因缘。也许读书就是我的宿命,我不是学者,也不是写作工作者,看似这样文雅的爱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在为一份生活奔波忙碌。我只是用这种方式来抵抗现实的生活和紧张还有浮躁罢了。

              人各有各的欲望和梦想,有些是物质,有些是精神或者理想主义。我们始终都需要思考和判断,也许我们不能去影响什么,但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现代娱乐.信息泛滥的时代,消化是最大的问题。我们看到的太多,人云亦云的太多,有时间需要自己慢下来去消化和审视。书中没有颜如玉,书中也没有黄金屋。我觉得太过功利。有人说书和鲜花是家里最好的装饰。我读书,我快乐。我感谢我能够走进书中与文字相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fy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