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进入布里斯托大学学习,以全系第一的成绩毕业;
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23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
25岁回国工作,被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教授;
26岁入选国家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
这份令人惊叹的简历,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明侦。
最近,28岁的她再踏新起点
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
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
她的人生一路开挂
读博期间,刘明侦所在的团队主攻以卤化物钙钛矿材料为核心的太阳电池器件。
“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在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刘明侦说,“到2013年4月实验终于成功了。”
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她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抢在了本领域的最前端获得研究成果。也因为这篇论文,她成为了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优秀没有捷径,全靠积累
刘明侦的开挂人生,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但在她刚刚留学的时候,也曾经历过困难和痛苦:
生活上,她要自行料理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
学习上,初次面对复杂的实验课程,有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吃力;
文化差异与陌生、孤独感涌上心头。
但,“既然下定决心,就不能放弃。既然选择了出国这条路,就要以毅力和恒心坚持走下去。”
就这样,她一步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朝着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研究;她一路过关斩将,一直到了博士毕业。
她说:“学习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每一步,打下良好的基础,才会有实力去突破更多的挑战。”
留学六年,人生蜕变
如今,年仅28岁的刘明侦已经成为学院副院长,领先了同龄人一大截。
她在英国留学期间,1年拿下剑桥硕士,2年就读完牛津博士,6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全部课程;这背后,除了她自身足够努力外,也与英国大学学制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知道,在国内6年的时间仅能达到硕士毕业。
她在总结与国外老师相处方式时,也提到:“在英国,老师很重视学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各国学生的包容性很强。”无论你将来是否从事科研工作,读博期间所学到的这些技巧和能力,都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助你一臂之力。
如今,90后的她通过读博一步步走向了学术的舞台,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施展着拳脚,成为了社会和国家的新兴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