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号世界 第九章 角色篇-传授知识

三号世界 第九章 角色篇-传授知识

作者: 段炼3号 | 来源:发表于2018-01-13 21:40 被阅读27次

施教者——传承文明的角色

      最近我刚好听完了《原则:生活和工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的作者是雷 . 达里奥——桥水公司的创始人。这本书所传达的思想和我的思想很像。达里奥说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和二阶段是工作,第三阶段是自由,可以享受生活。 达里奥现在就在这个阶段中,他说他现在想的不是怎么把公司做得更成功,而是想能不能让别人也成功。所以他才写了《原则》这本书。

      而我也认识到人生的确有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也和达里奥说的一样。你看我之前介绍的三种行为:一是学习,二是工作和创业。但是,第三阶段,我有些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第三阶段应该是传授知识,也就是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下一代。虽然有些不同,然而达里奥说他想帮助别人的想法,和写书这个行为,却正好就是在传授知识。

      人类文明之所以能进步,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人类懂得将知识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人。由此建立起来的教育系统,便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总量也越来越大。2010前人们根本不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2000年以前人们也不需要学习如何上网,更早的时候学用电脑也是少数人的事情。但是,将来所有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会使用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甚至还必须学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的相关知识。

      所以,人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多。几十年前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便能成为一个团队的骨干力量,而现在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却还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职前培训,才能成为企业的基层人员。这种变化,说明由于知识总量的爆增,当前教育系统传授知识的效率应该是降低了。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如果拿一百年前20岁的人和现在20岁的人相比,那肯定现代人拥有的知识量要多许多。那么,效率降低的原因,我认为是现代教育系统培养了大量知识共知的人,每个人拥有的知识都一样,知道的也一样,知识数量虽然不少,但却和其它人没多大区别,因此个人的竞争力并没有因为学到更多知识而增强。这就好比,同时给每个人的收入增加一倍,穷人也不会因此而变成富一样。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出生在今天的人类,将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人类的知识库。社会上流传着,给学生减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面对竞争你根本无法真正这样做。

      因此,我认为负责传授知识的教育系统,恐怕会面临一次大的升级。如何提升传授知识的效率,是人类文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育系统改革的速度太慢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光靠教育系统本身是不行的,毕竟教育系统只是一个工具,提高效率一方面要靠提高硬件,而另一方面还得靠使用这套工具的人,也就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家长、教师、工程师、学者等。

      不管怎么说,每个人都会花或多或少的时间,扮演起传授知识的角色。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一项知识——那就是如何传授知识给别人。

      首先是知道教什么?然后是怎么教?

9-1 教什么

      我原来以为老师们肯定知道该“教什么”。直到我女儿开始读小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包括老师在内,真的有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这么认为呢?那是因为,我在女儿的练习题册里,发现了一个现象。

      有一天,我在辅导女儿做作业。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她们的练习册,练习册大小如A4纸,总共有八十多页,每一页上99.9%的位置都是练习题,这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在这些页面的顶部,大概只有不0.1%的地方,还印着一些话,这些话做这一页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这些话的字体很小,和练习题相比很难被注意到。其中有一页写了这么一句:“解决问题的方法:1、弄清题意;2、找出要求的问题;3、选择合适的方法。”。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咱们的教育好像存在着某种问题。因为这句话才是学生们真正该学到知识,而哪些题就是用来让他们重复“解决问题思维”的手段。然而,我却发现,我女儿做题的时候,根本没有照着这个方法来思考,那她做这些题不是白做了吗!最重要的知识,居然只占了整个页面不到千分之一的地方,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关于教育的本质,在中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其实已经把,“教什么”的答案回答得很清楚了——那些练习题都是“鱼”,而那句话才是“渔”。用我自己的认知体系来理解,“渔”便是“母系统的技术”,“鱼”则是“子系统的技术”,“母系统”的技术用来创造“子系统”——母、子系统的概念来源于前面第六章。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说得更详细一些。

      要知道传授知识,传授的内容是什么,当然就得知道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关于知识的本质,其实就是本书一开始所讲的基本概念——秩序。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各种各样秩序的解释。如何认识这些的秩序,我在第二章《认识序的方法》的时候,介绍过两个模型,“对象模型”和“信息模型”。也在第七章《学习篇》中叙述了一些我所认同的方法论。既然学习知识便是学习对象的秩序,那么传授知识,就应该将这些对象的秩序解释清楚。清楚就意味着,需要把对象的部件与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象与对象之间的逻辑关系都讲清楚。

      “信息模型”中对知识有明确的定义,知识不同于技术。例如:一加一等二,是技术。而几加几等于几就是知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几加几等于加。同样,家长教育孩子,早上起来要刷牙洗脸,孩子学会了这个流程,只是掌握了技术,而非知识,只有当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样做的时候,才算学到了知识。因此是否知道为什么,便是检验是否掌握知识方法。

      总结一下,一个学生想要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当施教者面对一个“学生”的时候,我认为传授给他的内容只有两样东西:一是该领域的概念,二是由这些概念组成的逻辑关系。曾经听一位清华的教授说他讲课,一定会画逻辑图,最后讲完一定会留下一幅逻辑版书。又有多少老师会像他这样,明白自己在教什么呢?在我的学生时代没有碰到过一位这样的老师。

      道理虽简单,实施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老师况且如此,其它人就更不会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接受过施教者的训练。然而,充当施教者这个角色,却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件事,既然谁都会面对这个问题,我建议整个教育系统就应该把,如何教育,作为一个从小必修的课程,就像我们从小就在学习语文、数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

9-2 怎么教
   
      怎么教?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现在市面上和网上存在许多方法论的书,这些书中多数是一些碰到问题该如何解决的技术方法。以幼教类方法为例:

      孩子不理人怎么办?
      孩子抢玩具怎么办?
      孩子挑食怎么办?
      孩子打人怎么办?
      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办?
      孩子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孩子说谎怎么办?
      ……

      如此多的问题,需要家长们来解决,这些方法还不见得对自己的孩子有效。我们都懂,因材施教的道理,但要做到这一点,靠学习这种具体解决问题的技术是做不到的。家长们只能不断的去偿试,也因此而疲惫不堪。然而,正如我所说的理论一样,所有的技术都可以看成一个“子系统”,对应的也一定存在一套,解释“子系统”这种现象为什么如此的“母系统”——解释现象背后的逻辑。那么,我们要理解“怎么教”,同样只需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

      “怎么教”的逻辑是什么呢?要真正的理解,则必须学习一下脑科学知识,搞懂人的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也许你会觉得这么深奥的知识一定很难,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像生物学家那样的认识层次,只需要了解一些流程便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教育。下面,我把自己对这方面的认识分享出来,帮助读者来理解,“怎么教”的逻辑。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类所能理解的世界是三维的世界,人只能理解有形的事物。无形的东西,人类根本无法理解。风,就是这一种无形的东西,当人们要去理解它的时候,一定会通过各种办法,把风想像成一个有形的东西。例如:在画上画几条同方向的细线,或者用文字一描述,又或者用仪器去探测。当一个人想要告诉另一个人,他正在说“风”这个对象的时候,一定会用一个有形的事物来代替它。又比如:空间和时间。《相对论》中提到时空的弯曲,然而,要想说清楚这一点,我们看所有解释这一理论的书或视频,都会把时空给有形化,因为这种弯曲我们根本看不到。再例如: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回来,告诉从没去过的朋友,尽管把景色说得再详细,恐怕朋友还是无法想像出我们看到的样子,只有当我们拿出照片的时候,朋友才能知道我们所说的景色,而照片就是把景色有形化的一个工具。

      总之,当甲方对乙方描述一个乙方未知事物的时候,甲方一定会借组各种工具把这个事物给有形化。肢体动作、语言、文字、照片、视频、各种仪表仪器都是这样的工具。更准确的说,甲方其实是在用各种方式来描述这个事物的秩序。甲方所做的就是把这个秩序,利用工具进行信息编码,然后要将这段信息输出到乙方的大脑中去——这简直就是甲方要在乙方大脑中创造出一个东西。

      另一面,乙方的大脑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再通过解读还原成一个具体的事物。当接收的信息不能还原形成秩序的时候,乙方就不知道甲方在说什么;当接收的信息所形成的秩序与甲方所说的秩序有出入的时候,甲乙双方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存在偏差。因此,为了达到传递信息的准确性,最好的方式是用可见的实物。人的大脑皮层中四分之三的神经元都用于处理视觉信息,人们对可视东西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

      这便是“怎么教”的第一个认知逻辑——要把传授的知识有形化,最佳的选择是视觉化。

      然后,我们还要知道,大脑的记忆机制。我在第七章的其中一节《如何记住已学会的知识》中就介绍过这一机制——一个非常漂亮的记忆力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完美的解释各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现象,它能为我们理解记忆提供指导,也能帮助学习。

      现在就再来回顾一下:记忆模型分成两个模块:存储和提取,分别对应着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为了理解大脑的记忆机制,我们可以对照着家里常用的电脑。(看!我这里也用到了有形化的方法。)电脑的存储设备有缓存和硬盘两部分,其实缓存就是内存,用来保存临时的内容,读取的速度非常的快,但是在缓存中的数据不会长时间保存——会丢失;而硬盘则是用来记录下有用的数据,硬盘中的数据不会丢失。

      人的大脑也有类似的机制。在记忆模型中:“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这就好比硬盘的作用。然而,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被大脑忽略掉了,这种“忽略”的作用就像电脑缓存的功能。大脑会记住那些我们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银行卡的密码,某个人的生日。这些信息一但记住,它就永远在大脑里,下次想起的时候,这段信息还会被加强——就如同我们会把经常使用的工具,放到顺手的地方一样。

      那么为什么人又总是会记不住或忘记一些东西呢?记不住的原因很可能是,当初这段信息只存在于缓存中,后来被大脑忽略掉了。而忘记的原因,则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某段信息一直没被提取——也就是我们不常想起它,那么提取它的强度就会随时间慢慢变弱。这就如同我们会把不常用的东西放到柜子深处,甚至打包装进盒子锁起来一样,当要用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花掉更多的时间去取。换作大脑便会表现出忘记这种现象。

      这便是“怎么教”的第二个认知逻辑——判断是否真的记住了知识,通过复习长期掌握知识。

      这两条原则便是,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我给出的一种答案。

      除了这些,我还观察到,不少家长在教育自家孩子的时候,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爱用嘴不爱用行动。要知道,小孩对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需要去认识和记忆。当家长们说:“你难道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吗?”的时候,很有可能是,家长从来没解释过“危险”的含义,以至于小孩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危险”这个概念。家长们很容易指着一个实物,告诉孩子说“这是什么”,却容易忽略对抽象概念的解释。所以,时间一长,就会说出这些不耐烦的话来。“我给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又…….”、“怎么又不听话……”等等。家长们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们为什么为会产生这些错误的行为——到底是自己示范的行为本身就有错,还是从来没演示过正确的行为,或者就是孩子们自己想到的行为方式。但不管哪一种,似乎都不是孩子们的问题。我认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言传身教”。教授行为,就要演示一遍正确的行为;教授语言,就要让孩子跟着正确的发音读出来;教授文字,就要亲自动手按笔顺去写字……在这期间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复习,以达到长期的记忆。
 
      不过通过类似的现象,我判断出,人们其实习惯用“利己思维”来进行教育——能用语言说的,就懒得付出行动;能用文字表达的就懒得画图;能用数字总结的就懒得再去对比。

      最常见的还是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因为他们在学习各种秩序的时候,总最容易“犯错”的那个。他们不仅会“犯错”,而且这些“错误”导致的后果,还得由成年人来承担。这其中最让人受不了的事情是,孩子们大多数的行为,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参与,这就意味着大人的时间被无偿的占有了,当这种占有得不到回报的时候,大人们便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出负面情绪——慢!这种严重背离时间偏好的事情,才是家长和老师们最难以接受的,他们的耐心总会在这种付出中消磨殆尽。家长们从最开始的催,发展到吼,最后忍不住便会采用暴力。于是,我们便会见到打骂、甚至是虐待幼儿园孩子的事情。就算是对待自己的孩子,家长们能忍住不使用暴力,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嘴。然而,言语上的攻击比起身体伤害更深,很难想像家长有时候居然会对自己的孩子冷嘲热讽。

      我认为这些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应该是一个人的行为秩序被另一个干扰了,导致了这个人行为效率的降低——被干扰的人所在的系统熵增加了。这时候人的本性会立刻做出反应,不管这个干扰的人是谁,被干扰的人都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孩子们干扰的频率实在太高了——这才是根本的原因。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习者学会某种秩序,在这个过程中出错本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人们能很方便的获得教育类的知识,我们根本就不是缺少这类知识,而是对这类知识的需求没有被激活。多数人只有到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才会接触到这类知识,大脑才会接收这方面的信息。之后便会发现,以前用在孩子身上的方法原来有那么多的缺陷,甚至还会明白自己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如何造成的。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家长们会努力的纠正自己的行为,然而,学习需要时间,教育却时刻都在进行,有责任感的家长们就会产生一种焦虑感。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解除这种焦虑的感觉呢?

      我认为,既然知识不可能在短时间掌握,那就要面对这个现实。我们的精力应该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面。在教育方面,我认为人们能控制并且至关重要的便是——自己的情绪。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得正确认识到自己当前所扮演的角色——当进行传授知识这种行为的时候,人便可以被称为施教者,所以施教者并不是一个角色,真正的角色其实是“教练”!

      所以,我认为只有当家长、教师或者其它正在施教的人,当这些人真正明白自己正在充当一名“教练”的时候,才会产生一个正确的心态,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练这个角色用的正是——用户思维模式!

9-3 最强的能力——说服力

      当我们拥有了一个正确的心态,又明白“学生们”犯错的原因之后,我相信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纠正他们错误的办法。前面我说的多是面对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们身上这些现象更明显。所以,有些人会认为,教孩子比教成人要难。这其实是在“利己思维”下导致的错觉。

      我们以为成年人不需要多解释,很容易就能明白我们在说什么,能承受更多大的压力,所以当我们传授知道给成年人的时候,不需要过多考虑他们的感受。然而,我发现成年人知识的更新很难靠外力去驱动,即便你把所有的道理都清楚的告诉他们,他们也不见得会做出改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大脑中已保存了各种相应的知识,只要这些知识还管用,即便是知道这些知识已经过时,也还是不愿意去主动更新——他们是这些知识的即得利益者。所以他们潜意识中就不愿意接受新知识,也就不容易被改变,甚至还会去抵制。相反孩子们从一开始就什么都不懂,他们潜意识中对知识有着巨大的需求,也就更容易接受最新的知识。因此,成年人其实更难被教育。

      那么,面对成年人这种情况,想要提高教育的效率,我们需要用到一个更高级的能力——说服力。当然,也可以用在孩子身上。

      我在本书的开头就表达过一个和佛学有点类似的观点——世界只存在秩序,似乎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体,而秩序本身并不是实体。佛说“四大皆空”,或许指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我们看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经过意识编译后,给我们的一种“视觉假象”。既然如此,人们所看到的和之前认知的事物,就是可以被重新编译的,只要能控制人的意识便能做到,那么这时候别人就会相信我告诉他的一切——说服力,就是这样一种技术。可惜的是我本人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它的重要性,恰恰是因为我对真实世界的理解,才让我认识到,服务力这个工具的强大作用。说服力这种技术,可不只是简单为了说服别人而已——它可是一套能玩弄人心的技术。

      关于说服力的技术,我并不熟悉,我要说的是它的作用价值。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学习具体的技术。不过我还是想转述一些从其它地方收集到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于一本书《Win Bigly: Persuasion in a World Where Facts Don't Matter》,中文名《以大致胜:怎样在这个事实根本不重要的世界里使用说服力》,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他也是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而我之所以知道这本书,完全是因为听了万维刚老师的音频解读版。接下来我就转述一下,从万老师那里听来的一些认识服务力的知识。

      首先,每个厉害的作家都必须是说服力的大师。书、漫画、演说、文章,本质上都是影响人心的工具。这本书的主题,是特朗普怎么使用说服力当选美国总统的。《以大致胜》这本书虽然讲的是特朗普的故事,但背后讲的却是说服力的原理。当然,认为特朗普是名说服力大师的可不只有万老师一人,我也从别的老师那里听到过同样的观点。

      亚当斯说,所谓“说服力”,有三个等级。

      最高级是“武器级”。 特朗普、乔布斯在这一级,有几个曾经的美国总统在这一级。我认为咱们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恐怕都在这一级,还有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多位名人。

      第二级,是认知科学家。 现在科学家对人脑有非常深的理解,他们当然知道如何说服人。

      第三级是“商业级”。 我们一般说的什么“影响力”、“说服力”,都在这一级。比如搞个市场营销、品牌形象管理、危机公关,都是商业级的说服力。

      作为施教者,我觉得应该要达到第二级才算合格,否则就算拥有再多再新的知识,也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来。然而,当前的教育系统中有多少老师达到这种水平了呢?我也曾经经历了教育系统的塑造,不得不说还是碰到了许多优秀的老师。然而,在你还未成熟之前,只要碰到一位不合格的老师,便会对你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

  • 三号世界 第九章 角色篇-传授知识

    施教者——传承文明的角色 最近我刚好听完了《原则:生活和工作》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书的作者是雷 . 达里奥——...

  • 2018-01-07

    翻转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进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

  • 这几类学生,班主任表面当宝,但实际是“草”!

    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老师无疑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对我们三观的养成、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很重要。所...

  • 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的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的角...

  • 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1.传道者的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的角...

  • 有一种老师叫教练-军通驾校

    老师,授业者,传授各种知识。 幼儿老师传授--生活常识 小学老师传授--生活所需基础知识 初中老师传授--生活所需...

  • 听炳老师生本课有感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千百年来教师教室都在做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总觉得知识...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

  • 立足小课堂,放眼大世界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课堂却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 就知识传授来说,它常让人觉得照本宣科,机械枯燥,索然寡味,若是...

  • 学习笔记

    教师角色,傅道春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行为,至少要有两大角色转变,第一是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第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号世界 第九章 角色篇-传授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gv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