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饱读经典、遍访高僧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一个偶然的机会玄奘在长安遇到一个来自异邦的高僧,这次遭遇将改变玄奘的一生。这个叫波颇的僧人来自印度,正在长安讲经说法。玄奘从波颇身上迅速体悟到印度佛学的智慧,感受到佛学发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时代,来自印度的佛学经典并不齐全,对佛法的误读司空见惯。 佛法的真谛究竟在哪里呢?波颇告诉玄奘,印度有个叫那烂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有个叫戒贤的高僧,通晓一切佛法经论,是当世的佛学大师。印度僧人的出现像一盏明灯照亮了玄奘迷茫的心灵。玄奘想自古以来就有法显曾前往印度取经,而且都能求得佛法并传播东土,为何自己不去一趟呢?玄奘决定在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向西而行去那个叫那烂陀的地方。于是玄奘就联合佛徒僧人数人,上奏皇上请求准许他们前往印度取经。然而朝廷拒绝了他们的请求,禁止出境。当时大唐立国不久,帝国的安全仍然没有彻底解决。在西北边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铁骑南下长安随时都有可能陷落。公元626年,就在玄奘请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领十万骑兵抵达长安郊区,帝国陷入恐慌。李世民单骑出城会晤突厥可汗,冒着巨大的风险大唐皇帝终于劝退了突厥大军。大唐和突厥人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唐太宗在等待和突厥人决战的时机。为了应对和突厥的战争,帝国实行禁边政策,严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计划就这样被官方否决了。其他人退缩了,唯独玄奘立志西行,虽只剩其一人仍决定独自前往。他一边学习古印度文,一边等待这离开长安的机会。这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背景介绍:法显,东晋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僧人。法显3岁出家做沙弥,20岁受戒。在法显的年代,中国连所谓的小乘佛法都是残缺不全的。和尚们念经经常遇到很多不通顺的地方,甚至有些佛经经过大家的抄写手误,丢失就变成了不通顺的错经。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念经基本上都狗屁不通,更不要提修炼什么佛法了。当时的各项技术也都比较落后,古老的佛经要么破碎不堪,要么早就丢失,想要重新修编佛经,必须有人从西域取得佛经回来,而接受这个重任的就是法显。他一生苦苦研习佛法,深深知道佛经的完整对于佛教的重要性。公元399年,六十五岁的东晋高僧法显毅然决定和其他几位僧人从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佛取经,最终抵达天竺。遍历天竺后从海路回国,前后历时14年。后来玄奘能够学习到完整的小乘佛法,这其中就有法显的功劳,是他给玄奘的第二次西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法显西行印度取经早于玄奘约250年,法显西行时已经六十五岁高龄,其困难度比玄奘更高。法显传经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他促使佛教在中国能在200年之后的唐代达到一个小高峰,玄奘接受之后一直传承到现在,我们都应该记住这位伟大的中国和尚。
法显从印度及斯里兰卡归国,公元412年在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的崂山)登陆,第二年到达当时东晋首都建康(今南京)。在建康,法显写成记载自己求法经历的《佛国记》。该书全部记述法显于公元399至413年的旅行经历,体裁是一部典型的游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同属佛教地志类著作。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及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法显西行路线图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玄奘的故事。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统治大唐的第一年,因为霜灾长安闹饥荒,官方允许百姓外出。二十八岁的玄奘毅然决定离开长安。玄奘西行首先要离开大唐的疆域,从长安出发的第一站便是秦州(现在的甘肃天水)。当时长安有位秦州僧人孝达学习完佛法后准备返乡,玄奘便与他结伴同行。到达秦州第二天又恰巧遇到从秦州回兰州的商客,便随行到了第二站兰州。休息一天后又恰逢送官马的客商回凉州(今甘肃武威)便又跟随到了凉州。
凉州新城离开长安到达凉州的这一路非常顺利。此时的大唐正在准备和突厥的战争,所以朝廷封锁西北边境,不准百姓私自出境。玄奘一筹莫展,不知如何继续西行。那时的凉州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及交通要道,这里的佛教气氛非常浓厚。玄奘决定在此开设道场讲经说法,等待时机。玄奘在长安时已经拥有很高的威望,凉州的僧俗众人都来听他讲法,听众越来越多。西域诸国的商侣被玄奘讲授所折服,他们回去以后向各自的郡主赞美玄奘并说玄奘将要西行。因此在玄奘未到西域之前,西域各国早已知道,都非常欢喜并准备恭迎玄奘的到来。当时西域各国的国君大都信奉佛教,都期盼玄奘到来。此时有人向官府告密玄奘准备西行,凉州的最高长官勒令玄奘返回长安。在此危急时刻,凉州有位佛门领袖慧威法师很敬重玄奘,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德,便安排了两个心腹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行动,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他们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昼伏夜出,走了几十天,终于达到瓜州(今甘肃安西)。
武威(古凉州)大云寺 武威(古凉州)大云寺 武威(古凉州)海藏寺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位虔诚的佛徒。他对玄奘供养丰厚,并告诉玄奘离开瓜州再向北走五十余里就是大唐的边关玉门关,没有通关的度牒是出不了关。即便侥幸出关,沿途还有5座大唐烽火台各距100里,都有守兵监视来往行人。即便侥幸越过烽火台还要穿越800里流沙的莫贺延齐,才能到达西域第一国伊吾国(今新疆哈密)。玄奘在瓜州一筹莫展,只能留下寻找机会。一天有一个叫石盘陀的胡人前来寺庙礼佛并请玄奘授戒。玄奘见他恭敬又健壮,便将西行求法之事与他相商,石盘陀答应送玄奘出玉门关并渡过5座烽火台。临行前一位年长的胡人来见玄奘,对玄奘说:“西行的路非常艰险,沙漠阻隔,鬼魅热风难以阻挡。过去曾有人带了很多同伴尚且迷失,而您单身前往如何可行?请再考虑考虑,不要轻易涉险。”玄奘坚定的说:‘为求大法不到婆罗门国势不东归,即使死在途中也绝不后悔。“老人见其意志坚决便不再劝阻,另赠送给玄奘一匹老红马。这匹老马曾来回伊吾国十五次,能够识途。玄奘欣然接受并决定和石盘陀离开瓜州向西域的伊吾国出发。
下图是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据信应该就是玄奘当年在瓜州礼佛的寺庙,就是在这里玄奘遇见了石盘陀。今天我们在1500年后的塔尔寺遗址上仍可以看到巨大的佛塔造型。
瓜州锁阳城塔尔寺遗址在距瓜州古城不远的河谷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石窟,这就是与敦煌莫高窟齐名的瓜州东千佛洞。洞内有许许多多的壁画,绘制于八百年前的西夏王朝。在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唐僧取经图。旅行者模样的唐僧身后有个徒弟手遮额头,形貌酷似一只猴子。在这幅壁画之后又三百年神话经典西游记才诞生。这幅唐僧取经图使一些学者相信石盘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或许胡人浓密的毛发启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石盘陀最终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据考证石盘陀确实是玄奘招收的第一个徒弟,他是身陷瓜州的玄奘最后的救命稻草。
东千佛洞内的唐僧取经图 孙悟空的原型石盘陀 瓜州东千佛洞玄奘和石盘陀走上了偷渡之路。他们首先要通过戒备森严的玉门关。玉门关外矗立着五座烽火台,从五峰往西经过八百里沙漠之后才能到达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今新疆哈密)。石盘陀带着玄奘来到了疏勒河,远远的看到了玉门关。他们从玉门关上游十里的地方河床最窄处过了河,然后绕出了玉门关。石盘陀对玄奘说:”昨夜左思右想,觉得此去前途艰险,只有烽火台下面有水,一旦被发现就是死路一条。一家老小靠我过活,请法师原谅放我回去吧。“玄奘知道他后悔了,不能勉强便让他回去。至此玄奘只能孤身西行,走了八十里终于看到第一座烽火台。天黑后玄奘去烽火台的西边取水,结果被守军发现并抓获。守将王翔也是一位佛教徒,早就听闻玄奘西行之举,对玄奘说:“弟子幸运遇上师傅,怎敢不随喜师傅的功德?等明天我亲自送您并为您指明道路。”第二天王翔让人备足了干粮和水,亲自送了十多里,说道;“这条路可直达第四烽火台,守将和我是本家叫王伯陇,为人和善一心向佛。法师到了那里可说是弟子请你去的,他必会优待你。”两人洒泪而别。
这个名叫白墩子的烽火台遗址就是大唐瓜州的五峰之一,很可能就是第一座烽火台。玄奘当年就是在这里取水并遇到守将王翔。
白墩子烽火台遗址 白墩子烽火台遗址 千年古道疏勒河到了第四烽火台玄奘恐生他事,想偷偷取水后离去,结果被守军发现。守军得知是第一烽火台的王翔遣来的僧人,格外款待。第二天以更大的皮囊装水和干粮相送,并嘱咐道:”法师此去不可经过第五烽火台,那里的守将粗鲁无礼,恐有意外。可从这里前去百里以外有野马泉可以取水,一路须小心在意。
玉门关的背景知识:玉门关是丝绸之路位于古中国境内最重要的一个关口,过了这个关口就不再是古中国,而是西域国。之所以叫玉门关是因为最早的丝绸之路上运送的最重要的物品不是丝绸,而是和田玉。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唐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在史学界目前仍然存疑,据信位于瓜州的破城子古城遗迹应该就是唐代玉门关的确切位置。
破城子古城遗迹 破城子古城遗迹 烽火台遗址离开烽火台便进入了莫贺延碛。“莫贺延碛”位于罗布泊和玉门关之间,方圆大概300多平方公里,现称“哈顺戈壁”,唐时此处以西皆称“域西”,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西域”的起点。此地“长八百里,古曰沙河,目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这一带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在30毫米以下,是干燥剥蚀最强的高原区域。戈壁中既没有植物,也没有动物,甚至连蜥蜴和昆虫也没有,白天地面灼热,笼罩着一层像充满烟雾的浑浊空气,一路上到处可以看见骡马和骆驼的骨头,呈现出一片十分可怕的现象。玄奘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无垠的沙漠里,怎么也见不到路的尽头。从白天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玄奘一直默念般若心经。走了一百多里玄奘发现找不到野马泉这个地方,于是非常焦急,一不小心竟然把水囊掉在沙地上,水一滴也不剩全部流光了。玄奘想起自己的誓言“若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便决定宁可向西走而死,也绝不东归而生,便不顾水囊里没有水继续西行。
莫贺延碛 莫贺延碛经过4-5天滴水未进,玄奘终于连人带马倒卧在沙漠上,奄奄一息。玄奘只能不断的祈求菩萨大慈大悲消除自己的灾厄。第五天半夜,忽然起了一阵凉风,玄奘浑身感到凉快,连老马也豁然站立,便继续上马赶路。走了没多久,老马突然转过方向向另一条路走去,玄奘拉它不住。经过数里,突然看见青草数亩,那马像发疯一样狂奔到草地吃草。离开草地十来步,玄奘又发现一个水池。正是天无绝人之路,人马俱得重生。玄奘在草原上休息了一整天,把皮囊装满水再割了一些青草继续上路。又经过了几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玄奘在莫贺延碛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无法想象一个4-5天滴水未进的人究竟是怎样走出这片死亡之地。两天以后玄奘穿过了今天的星星峡抵达了西域的第一个小国--伊吾(今新疆哈密)。
在西域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个汉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一位老僧赤脚跑了出来激动的说:“没想到还能见到故乡的人”。玄奘泪如雨下,据史料记载这是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一个刚刚和死神插肩而过的人对生命的感激无以言表。
根据玄奘西行路线推算,这座叫庙儿沟的佛寺遗址很可能就是他走出大漠之后看到的那座佛寺。
庙儿沟佛寺遗迹 庙儿沟佛寺遗迹Jimmy评:
关于玄奘西行取经比较传统的说法是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支持并派遣,我们现在可以知道玄奘是冒着生命危险违抗朝廷的禁令独自西行。当然这并不妨碍玄奘在印度修佛取得巨大的成功后回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隆重欢迎。玄奘在回国之前也是忐忑不安害怕回去后受到朝廷的惩罚,当得知唐太宗并未怪罪他违抗禁令反而迫切想要见到玄奘,也就坦然了。整个西行过程中,玄奘最接近死亡的就是离开烽火台进入莫贺延碛,因为自己的疏忽几乎命丧荒漠,幸而老马识途挽救了玄奘。也算是命运的安排吧。
丝绸之路起源于公元前200年的西汉。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到玄奘所处的唐代时丝绸之路已经过了近400年的发展,并达到了鼎盛时期。加上法显曾经成功抵达印度并留下了“佛国记”这本游记可以参考,所以我猜想以玄奘的智慧决定西行时肯定已经对整个行程进行过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因此玄奘和其他一些僧人联名上奏朝廷请求西行取经,但万万没想到被否决。正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仅没有东风反而是西北风,因为违抗禁令是要坐牢的。在这个关键时刻玄奘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抗命西行。玄奘离开成都只是违反了寺庙对僧人的管理,而西行取经则是违抗朝廷的命令。玄奘不可能不知道抗命的代价。抗命意味着沿路会被抓捕,抗命意味着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准备,抗命意味着孤身前往没有同伴。当年法显西行是得到朝廷的认可,所以可以充分准备并多人结伴而行。玄奘在这种常人都会放弃的情况下仍决意西行,那就意味着玄奘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西行取经已经成为他的人生使命,不到天竺绝不返回。这是何等的大无畏与视死如归。
玄奘在离开大唐疆域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有些是僧人,有些是普通百姓,有些是地方官员,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信佛之人。这些人帮助玄奘西行严格说也是违反朝廷命令的,一旦被发现也是要坐牢的。所以这些人也是冒着风险来帮助素不相识的玄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玄奘,支持着这些帮助玄奘的人?我想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嘴里说说相信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即便你不说那也是真信。
对玄奘这样的人,命运之神也是极其眷顾的。智慧、性格和命运共同帮助玄奘历经坎坷离开大唐抵达西域第一站伊吾国。接下去是福还是祸敬请期待下一篇:高昌风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