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
每年春节前后,中国都会上演一场亿人大迁徙的巨大场面,飞机场、火车站、高速路……所有交通集散点,到处都是归家人的人头攒动。
再远再忙都要回家过年,这是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家”的概念,回到了家,见到了亲人,团团圆圆过年,方可心安。
我也是在外多年的游子,每逢过年,必定要回到父母身边,有父母的地方便是家。无论何时,走到哪里,年龄几何,只要父母健在,家便是心底永远的牵挂。
十几年来,我每年都是春节大迁徙大军中的一员,抢不到直达票,就是中转也要回家过年。那是父母一年的期盼,也是我一年的牵挂,成了每年春节前的一个仪式,一到小年前后就要整装待发,忙着处理好手头的事情往家赶。
忆中“疚”
父母盼了一年,望眼欲穿;我也盼了一年,归心似箭。
而今年因为疫情,响应国家号召原地过年。我忙忙碌碌一直到过年前的两三天,忙碌暂时搁置了思念,但是闲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发信息给妈妈,迟迟未回的信息让我心生不安,打电话过去问,才知道妈妈又犯了老毛病,窝在床上烤电,心里顿生愧疚,远在他乡,无力尽孝便罢,自己忙起来竟然忘记问候。
又想起每年回家过年,父母什么都不让我做,总觉得我辛苦了一年,就想让我舒舒服服过好在家的那几天。我每天就是吃喝玩乐,他们忙前忙后伺候我的饮食起居,想来更是惭愧万分。
但做父母就是如此,忙也愿意,累也心甘,只要孩子能回家过年,他们就能生出一种儿女守在身边的幸福,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愉悦感。
我能体会到我爸妈的爱女心切,但我却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我孝心付出的温暖。每年的来去匆匆,好似我还没有享受够父母的关爱,归期就将这一切戛然而止。我只顾自己在家时的舒适和即将离家的落寞,却没有关注到父母年岁已高,我应该去疼爱他们,只将这份享受当成了理所当然。
只希望明年的春节疫情已过去,我能回家过年,守在父母身边过年,尽孝身边。只有一家团圆,才有年的感觉,年的滋味。
不知是时代发展,还是岁月变迁,仪式感越来越少,年味越来越淡,今年的年过得尤其寡淡,没有归家的团圆,少了团聚的欢乐,过年也似乎被当下的快节奏感染,倏然而来,猝然而去,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仿佛已在悄悄溜走。
忆中“乐”
今天跟女儿谈起我小时候过年那浓浓的年味。从小年过后就隆重的准备起来,打扫卫生、办年货、走亲串友互相问候,那会物质稀缺,以至于直到现在吃得丰盛了,衣服买得多了还戏称“像过年”。
女儿其实不理解,按我们那个时候的标准和逻辑,现在孩子每天都“像过年”,零食五花八门,衣服小了就买,而且一买还不是一件。女儿今天过年光羽绒服就买了两件,还有朋友送她的一套价值不菲的运动服,她哪里能体会得到我那个时候过年因物质稀缺带来的快乐。
现在物质丰富了,每天都像过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用像我小时候,一块糖都是好东西,甚至还要咬开来,我和姐姐一人一半,物质的清贫反而增添了获得时的快乐,这是现在孩子再也体会不到的,他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吃什么东西需要算算卡路里会不会超标。
我小时候是吃不到的痛苦,吃到了的欢愉,现在孩子是狂吃时的畅快,热量超标后的负担,真是各有各的难。
乐中“闲”
娘家回不去,婆家也不在本地,那就安享一家三口的自在生活。早上八点半起床,过年就有了睡到自然醒的理由,做尽平时不会做的所有事。
吃完早饭,给爸妈视频拜年,再打尽所有需要问候的电话,发完、收完所有的红包,一份仪式完成,接下来就可以安心玩。
先到公园闲逛,过起什么都不用想的慢生活,一年到头也就这么几天,可以漫无目的、不用动脑,随性而为。
沐浴春光,湖边吹吹乍暖还寒的春风,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遐想,清净悠然荡漾心间,一份难得的舒适感。

午间茶舍就餐,优美的环境,舒缓的音乐,可口的饭菜,悠闲的心情,不急不缓,不紧不慢,细细咀嚼,慢慢品尝,享受慢节奏的生活。

中午回家小憩,下午商场购物,我和女儿逛,吃吃喝喝,试试买买,老公负责拎包,像保镖一样跟随我俩前后,吃喝了一堆的垃圾食品,收获满满的回家,钱包瘪了,但心里是美的,挣钱不容易,但是花起来好痛快,过年就是这么任性,享受放纵的快乐。
第一次一家三口过年,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天,闲适、快乐、悠然!
一切有情,依心而往,忆年,寻乐,过大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