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跟老妈聊起村里的那些事。
以前我们小时候,大家都穷,也就谁家勤快些,活络些,多赚点钱,差别有,但不太大,主要是大家基本还是禁锢在那片土地上。
但现在不同了,大家不管是通过什么方式,大部分都到了外面发展,村里除了老的、小的,就剩个别实在没本事的。各家各人的差别可谓天上地下。有生意做挺大,在一线城市买豪宅的,有在村里都建不起房的。
我按买房、建房的标准把村里混的好坏程度分成五等。第一等,受过高等教育或通过创业致富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有几个大学毕业在上海深圳买房的,有几个做生意搞的挺大在深圳东莞买房的。第二等,在省会或地级市买房的,这种一般大家毕业在那工作的。第三等,在外打工或像我在县城上班在县城买房的,除了我这样自己住,大部分为了小孩上学,毕竟县城以下的教育资源极为匮乏。第四等,县城买不起,在村自建一幢的。第五等,连村里建房都没钱的。
第四等不好娶媳妇,第五等是基本上娶不上媳妇的。当然,这样分等级只是个大概,因为有外面和县城都买房的,还有大城市买房,农村再盖大别墅的。
这样分只是图一乐,混的怎样都是一个村里出来的。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村里的记忆已成历史,只属于我们那一代,我们下一代的记忆只有城市,小区、广场、超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