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对《奇特的一生》一书充满了好奇,期待着看完之后自己能立即变身时间管理达人。但当他们打开书页看了几章后,很可能会宁愿去看网上的那些读后感,而不是继续看下去。
我猜很多人就此再也没有翻开这本书,不过如果能精读相关读书笔记的话,那也不亏了。
在我看第二遍的时候,我画了张思维导图来整理思路,因为说实话,作者写得有点乱,十几章基本上都是散乱的点,看完第一遍后,我自己也乱了。
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虽然那些读后感汇总了《奇特的一生》的精髓,写得比原书精彩,但是看原书比看别人的读后感对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管理法有更直观的感受。
柳比歇夫的现代思维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是通过统计时间支出实现的,仔细研究他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发现,现代透视感极强。
1. 大数据思维
柳比歇夫根据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做了一套时间的数据分析报告,这是他的performancedashboard。他记录每项事务所花费的时间长度(measure),并且分门别类的进行汇总(dimension)。
拿书中提供的数据举个例子(大家凑合看看,我就拿PPT用来示范),比如说1965年8月结报表(图一),其中第一类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类工作的定义可查阅我的思维导图)
图一如果想看第一类工作中的基本科研的59小时45分的具体时间分布,可以下钻(drilldown)到第二层查看明细。(图二)
图二以此类推,年度总结可以下钻到月度总结。柳比歇夫就是这样通过手工的方式,收集数据,数据清洗(纯时间),建模,完成报表。最终达到审视自己,规划生活的目的。
如果是现代,这一切都能依靠软件摩登地自动化完成。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柳比歇夫,硬生生琢磨出这个工具来。他的思维远远走在了那个时代的先列!真是太伟大了!了不起的一个人!
2. Scrum思维
再细究,柳比歇夫的方法里也透着及其明显的srum风味。
日结相当于每日立会,他在一天的起始就清楚今天要做什么,日结不过是更为精确的总结。
每个月都是一个冲刺周期(sprint),月结就是sprint的检查与回顾(sprint Retrospective),年度总结则是更大一个时间粒度的sprintRetrospective。柳比歇夫也很乐于和在朋友通信或交谈的时候,把自己的所成分享出去,这实质上是在展示他的劳动成果(sprint review)。
So,我们看到柳比歇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他的backlog,他的杰出之处不是在于他精确地统计了自己的时间支出,而在于他有效地管理着时间。他是自己时间的主人,在勤于工作之外,休闲娱乐社交外出,样样不落。同样的时间,柳比歇夫的产出大大超过他人,名副其实最小的投入,最大的输出。
说到这,不得不对柳比歇夫又一次心生敬佩之意。此人有大智慧也。
柳比歇夫其人
网上读后感往往也没有提到,《奇特的一生》差不多只用了一半的篇幅叙述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其它零零碎碎的部分是在描述他的生活,他的奋斗目标,他的爱好,他与朋友的来往,他的品德……而这些很难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 再想想也能理解,要想用文字语言来描画清楚人的多面性是何其困难,作者也只能管中窥豹了。
柳比歇夫坚持时间统计法坚持了56年,这56年可能比有些人的生命还要长。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创立了这个方法,而他的品质与追求,让他十年如一地的坚持,一日一日地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他坚守的学术工作并没有让他扬名天下,但是他的时间统计法做到了。他并没有真正到达自己向往的终点,但他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一生都不断成长的人”,用作者的一句话来作为本文结尾,送给你送给我,希望我们的人生都能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