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是一年伊始的端月,从古到今,善良的人们都把全年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月,望它开个好头,因此各民族各地域约定俗成了许多节日和风俗禁忌,提防着毁坏了这好的兆头。
每到那时,人们虔诚地供奉祈祷,提心吊胆地祭祀和戒律言行,期盼诸神保佑一家人全年平安、健康、富裕、快乐。
我小时候盼过这些节日,除了敬畏和神秘外,大多数是为改善生活,填饱肚皮。
好的风俗,随人趋之若鹜,对那些禁忌的风俗,心存畏惧,不敢越雷池半步。
春节
正月初一,古时文雅人称为元日、元旦、岁首等等,俗者叫年、大年,据记载中国人过这个节日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图片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为“元旦”,辛亥革命后开始公历(阳历)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
2006年5月20日,春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初一是每年农历辞旧迎新、万事复苏的第一天,象征团结和谐、喜乐兴旺,是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是大好大吉的日子。
拂晓吉时,熬年的人们就早早点燃旺火,放响炮竹。
开始过年了,最神秘和庄重的一件事就是接神。
图片 年前腊月二十三,人间诸神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世间的种种丑恶良善。
新年伊始第一日,它们趁着吉时依次返降人间,继续履行天职,行使权力。
故灶神爷前的对联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家之主。
大仙爷前的对联有:大仙高堂坐,保佑全家人,神灵之位。
这都是人们用语言夸赞神仙的贿赂之说,真正的行为是供奉佳肴,敬香烧纸磕头。
接神时,妇女儿童不许出门乱窜,不能高声喧哗,地上不能洒下水,不准扫地,等等,单等接神的人接完诸神方可正常活动。
接完神,开始喝红糖水,祈盼全年生活红红火火、甜而又甜。
图片 诸神安位,祈盼在心,趁着拂晓院里爆竹硝烟的年味和旺火的朦胧年色,小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完毕,全家人就围在一起开始吃第一顿新年饭。
这顿饭是期盼已久的,随着乡俗和各地人们的经济状况,这顿饭并非都是吃团团圆圆的饺子,不过谁家都与平素相比确实丰盛无比,诱人可餐。
早饭后,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开始给族里长辈拜年。
我们村里习俗小孩拜完族里长辈,还要给全村人家拜年。
这一天,除去饲养有嘴要吃的牲畜等动物外,再勤快的人一般也不干活,大多是闲着,或者窜门,或者闲耍,或者赌钱。
中午要吃油炸糕,一来没有其它好吃食,二来预示日子天天好年年高。三顿饭前,诸神面前均敬香烧纸磕头。
入夜,大门上亮起灯笼,初一离去,大年过完。
图片 破五
正月初五叫破五,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破五”的来历说法很多。
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姜子牙封神,便把她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
穷神当然谁都讨厌,所以在正月初五这一天就“破”她,让她马上回归天庭。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夜请神接仙时,人们把脏神——姜太公的老婆给忘了,脏神气不过,便找弥勒佛闹事。
本是新春佳节,人间天庭一片喜气洋洋,共享快乐,眼看事情要闹大了,弥勒佛开口说:“别闹了,事情已发生只好补过。今天是初五,让人间专门再为你放炮,包饺子,破费一次吧!”图片 事实上,破五前人们闲在家里只谈吃喝玩耍,略比大年逊色。
一过破五,做饭可以生米下灶,清扫可以翻箱倒柜,女人可以拿针抓线,男人可以抡刀提棍,可以出门走亲串友,可以下地备耕干活,商铺酒店开门接客,五行八业张罗营运。
民间过春节时的许多迷信禁忌均被解除,称此日为“破五”比较恰当。
不过,由于地域不同,对节日的形成说法和习俗差异还是很大。
有的地方要在初五接财神,有的地方要送“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
有的老百姓动用爆竹扫帚毫不客气地“赶五穷”、“填穷坑”。
我只记得过破五要吃好饭,饭前诸神面前敬香烧纸磕头一样不能少。
破五一过,年味失去,日子如常。图片 八仙
正月初八我们这里叫过八仙。
有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有传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有传说民间取八字的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了八仙节。
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不畏强权,藐视富贵,深入百姓,解危济困,深受世人喜欢,过年时人们当然不会忘记他们,这一天备佳肴水果祭祀理所当然。
可是回想小时候老辈在八仙日的祭祀活动,我觉得正月初八叫顺星节比较准确。
那天夜里,院里要摆灯盏,也要摆供敬香烧纸磕头。
老者虔诚地忙活,小孩子神奇地张望。
图片 天空星宿闪烁,地上油灯忽闪,大人小孩谁也不敢言语一声,生怕惊动了神仙,庭院里弥散着神秘而神秘的气氛。
据说古时顺星节祭星,有钱人家要摆108盏灯花,一般人家也可摆49盏,最少是9盏,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罗侯和计都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
族里老者只知道正月初八夜里进行这样的活动,却不清楚其来龙去脉,对我们只有身教,没有言传。
十至
初十也叫十至,老人们说这天耗子娶媳妇,有的地方传说是老鼠嫁女,反正是给老鼠过节日,人们吃好饭。
入夜后,老人们便在墙角里、瓮旮旯边等老鼠经常行走的路径上,点灯帮助照明,烧纸祈祷祝福。
图片 每到那时,人们行走脚步要轻,说话声音要低,总之不能坏了耗子们的好事。
灯盏撤后,悄悄蹲在那里,屏气凝声,两眼瞪着四处搜寻,两耳直棱竖着谛听,总不见耗子娶亲的队伍。
小时候这样的年过得多,长大了,对老人们的说法做法习以为常,也就不当一回事。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据说起源于汉代。
历史上,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随时代发展而扩展变化。
就节期来说,据传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自初八点灯到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但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图片 古时元宵节期间,白昼为市,夜晚燃灯,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热闹非凡。
正月十五闹红火,在现代,元宵节也是正月里一个最盛大的节日,人们一般都要过十四、十五、十六三天。
正月里其它节日均以家庭为单位庆祝而过,元宵节则以村庄为单位,由民间组成会头组织而操办,资金来源于村民布施,村民各施其才共同庆祝。
有的村叫耍社火,也有的村叫闹红火。
我们村一般从十四开始到十六结束,叫办玩艺,宗旨是为敬神。
白天踩高跷、挠挠阁、扭秧歌、打霸王鞭,夜里跑旱船、斗海蚌、拉东洋车、耍二鬼摔跤。
图片 不管白天黑夜,必须先在庙里神仙处开始敬神表演,然后方可上街游转表演。
参加表演的卖力万分,观看的兴高采烈。
活动结束,办玩艺的人们在庙里共同聚餐,食材来自村民自愿奉献。
办玩艺期间,村民任劳任怨,不起纷争,上布施能多不少,因为谁都惧怕神仙作弄,好像闹元宵是为了神而不是为了人。
元宵节是城乡历来重视的民俗大节,是社会大众的,一般没有官方行为,都是民众自觉自愿的民间喜庆和娱乐。
如今元宵节庆祝活动在城镇更盛,各社区各单位均出队伍聚集共庆。除去古时遗传节目,随着科技发展,彩车、电子彩灯、西式乐器、流行歌唱等等,更是耀人眼目,钻人耳孔。
图片 社会在进步,元宵节虽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但它所承载的节俗动能在逐渐衰退和失去。
填仓节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和老填仓。小填仓是正月二十,老填仓是正月二十五。
填仓节要往粮囤里添点粮食,表示吉利,并且吃讲究的饭食。
小填仓祈祷夏粮丰收,老填仓盼望秋粮满库。
对于这个节日,有的说是仓王爷的生日,有的说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图片 尽管传说不同,节日习俗不一样,但填仓节毕竟是祭祀仓神祈望来年五谷丰登的古老节日。
除去粮商米贩,祭祀仓神外,农人们还是虔诚而隆重地过着。
正月二十清晨,四爷爷早早起来,清扫庭院,然后端着盛有草木灰的簸箕,来到院子中央。
他瞅看一会儿地形方位,就边走边一手端着簸箕,一手拿个小木棍敲打着簸箕边撒起灰来。
随着他脚步的移动,院中央逐渐撒出一个个大小相套的圆囤,中间还有十字图形,圆边有梯子图形相连,这叫打囤垒仓。
图片 粮仓粮囤弄好,他便在每个格里撒进麦粒、高粱、谷子、豆子等五谷杂粮,然后用砖头瓦片将粮食压住,说是大囤满,小囤流,压仓压囤,五谷丰登。
粮囤粮仓安顿好,四爷爷又来到天地爷前,虔诚地敬香烧纸磕头。
到了正月二十五老填仓日,他照做不误。
我们院里只有四爷爷会这一套,他老得不能动后就再也没有这样隆重地过填仓节了。
可他这样过了一辈子,也没有过上一天现在的生活。
由此看来,填仓节除了传说中的纪念粮仓官外,其实更多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期盼和美好向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