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在过一种“三随”的生活——随便、随大流和随惯性,只有很少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2.
各种评测:我们并不是在测量自己,而是给自己贴一个让自己舒服的标签。
很多时候,星座、性格都变成这个设想。
朋友圈里面传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测评,它们真正目的是让你可以大胆地,以一种伪科学的姿态告诉你的朋友们“我是什么样的人”。
说白了,那时我们也不是在找自己,而是在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签,贴到上面去,为自己背书。
为什么会有这种需求呢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并没有真实和成熟的自我。
3.
到这个阶段“做自己”成为一种自己的壳:如果谁说你不好,你就说我在做自己。有的时候明明做不到,但你说:我不想要,我在做自己。
就像目标是我们自己定的,“做自己”的形态也是我们自己定的,但是这些“灯光”障碍了你把你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人生维度和坐标里去想,到底什么是做自己?
仅追求与众不同,是最廉价和偷懒的“做自己”。
4.
人生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是一个从社会的我、虚假的我、想象的我到内在的我,慢慢地去找到一个真正的我的过程。
5.
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你是看不见的,没有什么所谓的自我,它是流动的,冲撞的。
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么,才知道边界在哪儿。
那么,撞上什么东西会让你知道边界呢?
往下是没边界的,只有往上走。
所以,山本耀司说:你要终身跟那些很强的东西,很可怕的东西和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
自我是不断地在自我升级中间碰撞而产生的。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自我”不是在寻找所谓的真我;根本没有什么真我,自我是一个持续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也就是说,不会有什么Be Myself,只会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
不会有什么回到内心,你需要持续地回去,同时持续地升级。
6.
不过,自我接纳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负责为前提的。
否则,那就是你的“龟壳”。
讲到这里很清楚了——
到今天,我认为做自己,其实是持续地自我超越,对结果负责,并通过这个过程,不断了解自己的边界。
网友评论